|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不再成人重口,他的另类新作刺痛了一代人最"难堪"的青春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沈黎晖客串配音音像店老板

01


简约的故事与充塞的符号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取材自导演刘健(《刺痛我》《大世界》)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时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不同专业的几位艺术生在90年代所遭遇的青春迷惘与人生抉择。整个影片的情节线说起来十分简单,就是来自美术系的几位男生遇见了音乐系的几位女生之后的故事,蠢动的荷尔蒙驱使着他们懵懂地探索爱情,让他们在象牙塔内思索艺术之余,也开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从节奏上而言,影片的叙事容量不是很大,这是一部几乎全靠台词驱动叙事的电影——也是受限于刘健导演一贯的类似于flash动画的视觉风格所致——影片中人物的对话与时代的氛围显得更加重要,在简约的剧情之外盘悬着片中人物和导演本人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

就像影片的开头,在上海复兴方案乐队的歌曲《Artist》沉稳而又神秘的吟唱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只甲壳虫不断地爬上笔直的墙根又跌落的过程,我们很容易会联想到那个被罚永远重复推动巨石到山顶又滚落的西西弗斯,尽管现在他已成为形容重复无意义劳动的标准meme,但在哲学家加缪的眼中,西西弗斯是所有在世普通人的存在处境。没错,在艺术学院里,最不缺的就是思考人生意义的存在主义者。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或许就是这些细节处,让人产生共鸣的或许不是剧情,而是剧情周遭、画面四角散落着的90年代符号和由此产生的时代氛围,例如科特·柯本的死讯、影院上映的外国大片、张贴在宿舍里的电影与明星海报、音像店里的摇滚专辑、校园里的地下舞会、学英语和出国的热潮等等,各种社会现象和各种艺术思潮都在艺术学院这个场域中竞相登场。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