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BBC:從伊朗到伊拉克 美國的軍事幹預有效嗎?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88年,在簽署《日內瓦協議》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開始撤軍,結束長達近十年的占領。最後一批蘇軍於1989年初離開阿富汗


但不久之後,阿富汗便陷入內戰,參戰方包括各派軍閥與失去蘇聯支持的政府軍,後者很快瓦解。

塔利班勢力於此背景下崛起,他們遵循嚴格的伊斯蘭教法(Sharia)。其領導人多數曾在聖戰者運動中與蘇軍作戰,並獲得美國等國提供的武器。


同樣地,在蘇阿戰爭結束後,一群阿富汗老兵創建了蓋達組織(基地組織,Al-Qaeda),試圖將伊斯蘭聖戰擴展至阿富汗以外。

塔利班為該組織及其領袖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提供庇護,使其得以策劃並發動2001年9月11日對美國的襲擊行動。

阿拉巴馬大學政治系中東研究教授瓦利德·哈茲本(Waleed Hazbun)指出,在冷戰期間,美國對中東的多數幹預可被視為一種“權力平衡行動”。

“他們試圖反制任何反對美國及其盟友利益的政治力量。”他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

哈茲本教授認為,美國主導的波斯灣戰爭(1990–1991)便是一個例子。

“那場行動旨在反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得以主權恢復。冷戰結束後,美國政策制定者與該地區領導人進行討論,以尋找滿足共同安全需求的方法。”他說。

然而,他指出,自克林頓政府起,美國開始采取另一種策略。

“目標是建立一個符合美國利益及其區域秩序願景的安全架構。”他解釋。

“這包括一方面推動和平進程及阿拉伯–以色列關系正常化,使所有阿拉伯國家與美國以色列結盟;另一方面則透過軍事手段與制裁遏制伊朗伊拉克。”

在某些情況下,美國的幹預政策與對以色列的支持攜手並進——這種支持被美國領導人形容為“無條件且堅定不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以色列一直是美國對外援助的最大接受國,每年獲得數十億美元資金。


重返阿富汗追擊塔利班

2001年10月,美國發動對阿富汗的入侵行動,聲稱此舉旨在驅逐塔利班、支持民主,並在911襲擊後消除蓋達組織帶來的威脅。

華盛頓迅速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自2003年起,北約部隊亦進駐阿富汗,參與戰斗任務,並訓練當地安全部隊。


三年後,一個新政府在阿富汗上台,但塔利班的血腥襲擊仍持續不斷。



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傷亡慘重。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增兵阿富汗,一度成功壓制塔利班勢力,但成效並未持久。

2014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最血腥的一年,北約部隊結束任務,將安全責任交由阿富汗軍方接管。

隨後,塔利班擴大其控制區域。

隔年,塔利班勢力持續壯大,發動多起自殺式襲擊,並聲稱對喀布爾的國會大樓及首都國際機場附近的襲擊承認責任。

最終,拜登政府於2021年4月決定從阿富汗撤軍,結束美國主導入侵行動20年後的軍事部署。

這項決定引發極大爭議,也導致喀布爾迅速淪入塔利班手中,外界紛紛將之比擬為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時的情景。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6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