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深夜八卦: 富豪險墜機 想開了 億萬家產給20位親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14年1月,卡爾·巴尼從內華達州起飛,航班正在4千米高度巡航,巴尼想著接下來的會議,外面的夜空一片晴朗。


突然,飛機顛簸了一下,緊接著巴尼感到突如其來的失重,機上廣播傳來,說發動機出現了故障,巴尼明白了:飛機正在自由落體。

他想到自己恐怕再也沒有機會參加那個會議了,接著又覺得現在再糾結這個好像有些好笑:“我要死了。”


很奇怪,巴尼並沒有感到太多害怕,眼前也沒閃過什麼走馬燈。

相反,他想到了自己最近更新的遺囑,以及即將獲得他億萬美元遺產的20位親人朋友。

想象著他們收到巨款的表情,巴尼只覺得欣喜、平靜。

唯一遺憾的是,他不能親眼見證他們的快樂了。

就這樣,巴尼做好了赴死的准備——然而墜機並沒有發生,約莫幾十秒後,機長成功控制住了飛行姿態,他活了下來。

與死神擦肩而過後,巴尼的想法有所轉變:他不想再等到去世後再把家產捐掉了。他要親眼看著親人朋友拿到這筆錢,改變他們的人生。

巴尼1941年出生於英國,彼時英國仍在實行戰後配給制。他記得小時候吃飯,每個人都會把盤子舔得幹幹淨淨,因為每個人都窮得叮當響。

不過這對他來說已經是遙遠的回憶了,如今的巴尼住在加州(专题)太平洋沿岸的海景豪宅中,錢早已成了一個沒什麼意義的數字,他很久很久沒體會過舔盤子的欲望了。



(巴尼的豪宅

巴尼17歲離開英國,一路搭車抵達澳洲時,兜裡只剩下86鎊3先令。三年後,懷揣著環游世界的夢想,他又來到了美國,這次全副身家則只有100美元。

接下來20年,巴尼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先是在房地產行業賺了不少錢,而後在39歲進入教育管理行業,從零開始建立了一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私立大學網絡。

60多歲時,他徹底通關了財富的游戲,來到了“人生真是寂寞如雪”的階段。那時的他過著你想象中老富豪的生活:曬成小麥色的皮膚、濃密的白發、考究的西裝、完全不符合其年齡的體態、講話精准周到,有禮且務實。

他不可避免地想到:“我很富有了,現在該做什麼?”

“我的財富變成了一個問題,雖然很多人肯定會想要這個問題。我不是什麼大佬,不喜歡私人飛機和游艇,也不想把錢隨意揮霍掉。”



(現年84歲的巴尼)



巴尼沒有孩子,因此除了捐贈給他在乎的事業外,他很少考慮其他選項。

在過去20年中,他捐掉的錢比自己花的更多。

因此,巴尼立下一份遺囑,將大部分錢都留給了他在乎的20個人。至於為什麼,他表示:“很多人會說,我要把錢捐給醫院、教堂或某個大慈善機構,但我覺得這是錯的,因為我們都必須依靠很多很多幫助才能變得成功和富有。”

“我最終列了一份清單,上面列舉了以各種方式為我的生活做出貢獻的人,並撥出一定數額的錢,我認為這些錢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如果我忽視了他們,那是不公平的。”

就這樣,這份遺囑一直縈繞在巴尼腦海深處,直到2014年險些墜機身亡。

在那之後,他立刻咨詢了自己的財務顧問和律師,想把“遺贈”改成“預贈”。

起初,所有人都不同意巴尼這樣做,擔心人活著的時候給朋友這麼多錢會使感情變質。退一步說,萬一他以後生病需要錢怎麼辦?

但最終巴尼還是這麼做了,他刻意在預贈條款中加了一項條件:必須在五年內將這筆錢花完,而且絕對不許揮霍,只能用於提升各自的幸福。

他開始一個接一個地邀請親人朋友來家裡吃飯,宣布這個消息。

2020年12月,巴尼首先邀請了他20年的老員工科林及其妻子瑞秋(均為化名)。後來科林回憶道:“邀請函至少一個月前就發出了,用詞故意很模糊,我以為他要麼打算告訴我他要死了,要麼就是宣布他要結婚了(笑)。”

席間,巴尼慢慢將話題引導至“幸福”,甜點時又聊到正題,對科林說他對自己有多麼重要,以至於將他放進了遺囑......一席話說得感人至深,科林不禁流下眼淚。

盡管做好了准備,但聽完這些話,科林心裡還是一沉:巴尼恐怕是真要死了,不然說這些幹嘛?

然而巴尼話鋒一轉,說:“所以,我打算提前送你們XXX美元(具體數額不知,科林只透露是6位數)。”

科林怎麼都沒想到話題還能這麼轉折,他跟妻子瑞秋面面相覷,終於確認巴尼並不是要死了,接著雙雙激動起來。瑞秋熱淚盈眶,不住地重復“謝謝”。

巴尼緊接著解釋了附加條款:這筆錢絕不能用於還債、付賬,只能純粹地投資於能給他們帶來幸福的東西,五年內就要花完。

為此,巴尼還會為他們配備一位幸福教練和財務顧問,前者幫忙認清他們的幸福來源,後者幫助規劃支出。

一旦計劃准備萬全,不需要征得巴尼同意,他會立刻匯款。

東西太多,很難一下子接受。

科林想了很多:“他的想法是非常具體的,從來沒有人給過我1000塊,遑論這麼多錢呢。我立刻想到這麼多錢可以買什麼,如果沒想反而是撒謊了。但是,我感覺自己什麼也沒做,配不上這筆錢。如果他去世了,那還算容易,但我仍在為他工作,我擔心我們的關系會出現巨大的不平等。”

沒想到巴尼連這個也考慮到了,他解釋說:“這絕不能以任何方式影響到我們的關系。今後你不必把我當成朋友,不必告訴我你怎麼花錢,不必給我發你們度假的照片。如果你願意,當我死了也沒關系。”

接下來的幾周內,科林和瑞秋制定了“幸福計劃”,接著翻修了他們的湖邊小屋、安了個熱水浴缸,買了輛越野車,在健身房請了教練,坐游輪去了日本(专题)和韓國,錢的事情誰都沒告訴。


五年過去,這筆錢已經按照巴尼的要求花光了。

現在想起來,科林覺得最有意義的部分不是錢:

“最有趣的其實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思考我們共同的價值觀,我們每周都在談論這件事。”

“此外,這也讓我明白了巴尼有多在乎我們,讓我們和他的關系更近了。如果他去世才留下這筆錢,很多話就沒法說了。”

對於巴尼的老朋友阿舍爾和凱瑟琳來說,這筆錢則很難接受。

四年前的一個晚上,這對夫婦在巴尼家做客時接到電話,說他們女兒出了車禍,一名醉酒司機撞了她,人當場去世。更糟的是,她還懷著孕。

巴尼親眼見證了一切,朋友的生活在他眼前被摧毀。



在那之後,阿舍爾和凱瑟琳的狀態一直很消沉,巴尼希望幫他們做點什麼。

四年後,又是在餐桌上,他披露了自己的計劃,說要給他們數倍於6位數的金額。

阿舍爾立刻就不情願了:“我第一個念頭是,這既不是掙來的,也不是應得的。我們的關系不應該包含這個。我擔心感情會變質,拒絕了,看得出來巴尼很失望。”

他建議他們考慮一下,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確實想通了。

凱瑟琳回憶說:“我告訴阿舍爾,如果有人在你生日那天給你50美元,你一定會接受。這次也一樣,一份禮物,只是多了好幾個零,因為巴尼就有好多個零。”

最終,阿舍爾轉變了想法:“如果他去世了,遺囑裡的錢我是會接受的。如今他還活著,還能看到我們靠這筆錢成長,為什麼不呢?”


自失去女兒後,這對夫妻幾乎已經忘了“幸福”是什麼感覺,但在幸福教練的幫助下,他們決定用這筆錢來重新開始。

“經濟上,我們還算寬裕,”阿舍爾說,因此這筆錢感覺更像“紅包”,“我們買了輛更好的車,飛頭等艙,住豪華酒店。徒步攀登乞力馬扎羅,還做了全面的健康檢查。”

除了新車實在瞞不住以外,其他事情都沒人知道,不過他們也把其中一部分捐給了一位需要錢的親屬。

但這些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一位生活教練,他們花錢請了教練一年半,這是他們此前從未投資過的東西,而效果是顯著的——這對夫婦一致認為,教練的指導給了他們希望和意義,讓他們重新學會了生活。

“這全部的經歷告訴我們,雖然有些烏雲永遠不會消散,不意味著我們不能開出花來。”

就這樣,巴尼連續開了20場晚宴,每頓都遵循同樣的套路:席間聊到幸福的話題,甜點時揭曉真相。20位受益人包括他多年的行政助理、管家、員工、朋友......

他們大多不算窮,也談不上富有,僅有一位經濟比較困難,還有一位前員工患了癌症,這筆錢成了救命錢。

巴尼沒有透露他總共捐出了多少錢,只說他計算了自己的支出,加上通貨膨脹,再留一部分錢用於未來醫療。

用他的話說,就是“為自己留足了錢,剩下的可用於其他事務”。



(巴尼)

每個受益人拿到的金額都不一樣,巴尼的原則是,確保其金額能給人帶來幸福,但又不至於給他們太大壓力:“我想把這事做好,那確實是很多錢,可能比他們這輩子賺得都多,而且也很突然。”

而且對每位受益人,巴尼都詳細解釋了給他們錢的具體原因,他不希望對方不舒服:“你還記得那次你為我做了XXX,為我挺身而出嗎?如果沒有你的幫助,我不會有今天,不會成功。”

“通常,大家的反應都是,‘哦,那根本沒什麼’,好像他們做的事不值得這麼多錢。經濟上說,確實;但這不是經濟的事。”

巴尼如此看重“幸福”並非偶然。

他的網站上有一句口號,“因其善而愛善(love of the good for being good)”。





(巴尼的網站)

他的人生哲學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安·蘭德和亞裡士多德,前者提出了“客觀主義”,認為個人幸福即人類生活的最高道德目的;後者同樣提出幸福是人類的終極目標。

因此在他實現了財富自由後,幸福對他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後來有人問巴尼,追求幸福需要錢嗎?

他微笑著回答:“需要,也不需要。關鍵在於足夠。如果你想要奢華的、億萬富翁式的生活,你需要的錢就很多很多。這取決於你的夢想是什麼。”

“真正的關鍵是對幸福的思考和承諾,以及在那之後發生的事——他們用這些錢做了什麼,才真正帶來了改變。”

5年過去了,大部分錢都已經花光了。巴尼沒有失去任何一位朋友,相反,朋友們陸續給巴尼發來許多度假的照片和問候,穩定而溫暖。

這場規模巨大,耗資更大的幸福實驗給他上了一課:給予無需等待。

用他的話說:“看到朋友們蒸蒸日上、追求幸福、取得成功、成就非凡,我就忍不住微笑,就像別人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

“他們演出著自己人生的電影,而我則是那個幸運觀眾。”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178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