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空姐: 28歲中國空姐確診艾滋病 醫生發現她…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她是海南一家航空公司的乘務員,28歲,外表靚麗,氣質溫婉,說話輕聲細語,身邊從不缺追求者。她自己也覺得身體一向不錯,運動、護膚、吃東西都講究,朋友圈裡那是出了名的“健康達人”。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活得很幹淨”的姑娘,被確診了艾滋病。


那天她走進門診室,穿著筆挺的制服,臉上卻是完全沒了平日的神采,一坐下就哭了。她說:“醫生,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會得這個病,我也不是亂來的人……”

我看著她的化驗單,心裡也不是滋味。這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劇,是很多人共同的誤區在她身上集中爆發了。


我們一邊安撫她,一邊開始從頭梳理她的生活——這一查,整整翻出了8個致命的認知錯誤,聽得我都替她後怕。這些誤區,很多人也有,甚至你我身邊,可能早就悄悄“潛伏”了。

她第一個誤區,就是太迷信“臉幹淨、穿得整齊的人不會有病”。她說,她交往過的男朋友都是“正經人”,有的還是醫生、律師、飛行員,穿西裝打領帶的那種。

可艾滋病(HIV)從來不認人穿什麼衣服,它認的是“有沒有防護”。病毒不像人,它不講禮貌,也不看人下菜碟。只要你在沒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發生性接觸,不管對象是農民還是博士,感染的風險就擺在那裡。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2023年新增報告的HIV感染者中,超過90%是通過性傳播,且異性傳播占比逐年上升。

她第二個誤區,是對“窗口期”一無所知。她以為做完一次HIV檢測,結果正常,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問題是,她檢測的時間點,距離那次高風險性行為才過去一個星期,而HIV的窗口期一般是2到6周,甚至個別情況可能長達3個月。

就是這段“潛伏期”,讓她誤以為自己“安全”,結果病毒偷偷在她體內扎了根。這就像你剛給地裡撒了農藥,轉頭看見蟲子還在,就以為沒事了,結果一場大蟲災正在悄悄醞釀。

她第三個誤區,來源於一個流傳甚廣的謠言:“女生感染HIV的幾率比男生低。”這個說法不僅荒謬,還極其危險。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表明,在異性性行為中,女性感染HIV的風險是男性的兩倍以上,因為女性生殖道黏膜面積大、結構復雜,更容易受病毒侵襲。而這個姑娘,正是因為對這點不了解,把風險當兒戲。

接著,我們發現她還有一個“養生式誤區”——以為喝中藥、跑步、吃維生素能“增強免疫力”,就能抵抗病毒。她真的是每天喝黃芪黨參煲的湯,晚上繞小區跑五圈,吃的保健品一抽屜。

可這些東西,再怎麼補,也補不過一次無防護性行為帶來的風險。免疫力這東西,不是你多喝點湯、多吃點膠原蛋白就能“升級打怪”的。就像你給一輛破自行車換了個新鈴鐺,它照樣爬不了山。

她還特別信“對方說沒病就沒事”。她說她有個前男友,嘴上說自己“每年體檢”,結果從沒提供過哪怕一張化驗單。

她覺得兩人感情好,不好意思“防著他”。可感情再好,病毒也不講情面。信任歸信任,安全措施該做還得做。我們不是懷疑對方,而是保護彼此。就像戴安全帶,你不是不信司機技術,而是尊重生命。


最讓人揪心的是,她竟然以為“只要不吸毒、不賣淫、不亂來”,就跟HIV八竿子打不著。她忘了,中國疾控中心的調查顯示,感染HIV的女性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穩定伴侶”傳播的。

也就是說,你自己再安分守己,對方若有高風險行為,你也可能中招。病毒進門,不看你有沒有罪,它只看有沒有機會。



她還犯了個“朋友圈誤區”。她看到朋友們在社交平台上曬“裸睡”“光腳跑步”“不戴口罩親親”,就以為那才是真正“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己不跟著做就顯得“老土”。可健康不是潮流,身體不是試驗田。別人曬的生活,背後有沒有病毒,你永遠不知道。

最後一個誤區,她深信“年輕身體好,得病了也扛得住”。她說:“醫生,我才28歲,病毒進來也不一定能活。”我聽了這話,心裡直起雞皮疙瘩。病毒不是打架,不是誰壯誰贏。

HIV不是感冒,它一旦發作,是長期慢性的免疫系統破壞。如果不及時治療,哪怕你是健身冠軍,也會被一步步拖垮。


她現在開始正規抗病毒治療了,用的就是拉米夫定+替諾福韋+依非韋倫茲的經典組合。這三種藥被稱為“初始治療的標准三劍客”,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廣泛應用。

她的病毒載量在三個月後顯著下降,CD4細胞也慢慢回升,她心態也逐漸穩定下來。我們告訴她,只要堅持治療、規律隨訪,她可以像普通人一樣活幾十年,戀愛、生育、旅行都不受影響。

可她說:“醫生,我最怕的,不是病毒,是別人知道了之後的眼神。”我聽了這話,心裡像被扎了一針。我們對HIV的恐懼,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因為社會的偏見。艾滋病不是“肮臓的病”,不是“活該的病”。它只是一個病毒感染,不是道德評判。

她後來加入了一個互助群,裡面有大學生、白領、退休教師,甚至還有醫生自己。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她,生活還可以繼續,愛情也可以再來。

她也開始嘗試直播講自己的故事,用真名、露臉,說自己“不是受害者,而是幸存者”。我看她的直播,眼神不再怯懦,語氣也帶著點倔強,那一刻我知道,她真的開始康復了。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她那樣的誤區。不是你不夠聰明,而是你缺少一次提醒。艾滋病不光是醫學問題,它更是認知問題。而認知的偏差,往往比病毒本身更致命。

別再說“我很幹淨”“我看得出來”“我相信他”這種話了。病毒不管你穿不穿西裝,戴不戴口罩,談不談戀愛。它只管你有沒有保護自己。有些錯誤,付出的代價是一輩子。

你可以不懂醫學名詞,但你必須要懂得保護自己。你可以不背病毒的結構圖譜,但你得知道“安全措施不能忘”這個最簡單的道理。你可以不發朋友圈曬抗病毒藥,但你要敢於在需要的時候去醫院問一句:“醫生,我能做個HIV檢測嗎?”

別等事情發生了,才想起那一次次忽略的細節。就像這位空姐,28歲,人生剛起飛,卻差點被一場認知事故折了翼。

我們不是要讓你恐懼,而是要你清醒。因為健康,從來不是僥幸。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1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