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饶晓志成名以后,把《无名之辈2》拍成烂片?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嗅态


观察商业榜样,输出榜样观察




作者 | 石灿

音乐响起,灯光亮起,一辆挂满彩灯的东南亚风三轮车驶上舞台,章宇、任素汐、潘斌龙依次登场,饶晓志从升降台升起,掌声雷动。

这是《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的首映,也是饶晓志时隔七年再次回到“无名小人物”的世界。

6月29日,这部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续作终于和观众见面。点映热闹背后,饶晓志的发言透着一丝微妙的疏离,胡广生和马嘉旗的故事结束了,但无名之辈的困局永远新鲜。

7月5日上映后,票房冷淡,网络上骂声盖过了赞扬,“我看别的烂片我至少还可以睡觉,但是本片编剧预判了我的预判他用大量的枪声让我根本睡不着,看又看不进去睡又睡不着,就纯折磨。”

饶晓志的电影公式=小人物+荒诞现实+情绪崩塌+道义拷问。他总是在荒诞现实中把小人物逼到极限,让他们情绪决堤,在混乱中反问这个世界的道德标准是否还值得相信。

这正是他“戳中观众内心痛点”的关键。随着他进入主流市场,这个公式正被稀释为套路:小人物不再尖锐、情绪不再真实、荒诞沦为搞笑、道义拷问被替换为和解与圆满。


他没变节,只是妥协。这一切,观众也许看不见,但他自己可能最清楚,“他们知道被骗了吗?”

01

出走

饶晓志还在继续寻找伟大电影的密码,只不过,这次恐怕落空了。


伟大导演和伟大作家都有一个创作困境:身处异乡的他们往往与家乡越靠近,越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饶晓志真的要寻找的,或许是最初出发时的那份执念,回到那个还没有被称作“导演”的自己,一个有疼痛、有困惑、有坚持的“无名之辈”。

他出生在贵州桐梓县,那条贯穿小镇的主街,是他童年的全部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录像厅里常年放映着从香港引进的动作片和喜剧片,周星驰、杜琪峰、周润发的影像在他脑海中留下浓重印记。那些影片中的人,常常命运多舛、个性张扬,却又挣扎着寻找出口,这些形象成了他日后创作的种子。

饶晓志最早与叙事建立联系,是从舞台开始的。小学时到县城上学,在同学们朗诵《雷雨》时,他已经能在舞台上表现出罕见的自信。进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后,他的表演天赋开始凸显。他喜欢自己编小品、写剧本,哪怕排练场地简陋,也总是一遍遍打磨角色。

那时候的他,不在意名利,只想扎进去做点像样的作品。别人完成作业就好,他却愿意干最累的活。为拍作业片,他常举着录音杆站在太阳下,一举就是好几个小时,晒得肩膀脱皮,也从不抱怨。

老师们很快注意到这个倔强的学生:“他有一股子劲,认定的事情非做好不可。”一位从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学成归来的师兄进一步改变了他。饶晓志决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这成为他从贵州小镇走向戏剧中心的关键一步,也塑造了他的创作并不依赖故土的特征,乡愁回望成为他中年迷茫后的偶然。

北京并没有立刻欢迎他。2003年毕业后,他像无数北漂一样,陷入生活的困顿。一度没有固定住处,靠亲友接济过活,频繁搬家成了日常。他也尝试自谋出路,和朋友合伙开餐馆,却刚火了十几天,就遇上“非典”,不得不停业。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