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不婚不育徹底躺平 2.4億人的靜默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曾幾何時,結婚生子被視為人生“標配”,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自然延伸。然而,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一股“不婚不育”的暗流正在湧動,逐漸從個體選擇匯聚成引人矚目的社會現象。從都市寫字樓的精英,到縣城鄉村的青年,不同群體的婚戀圖景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撕裂與重構。不婚不育,撈女舔狗,男女對立,逃離相親等熱議話題充斥社交平台。


網友@大龍哥發帖說:說說我身邊看到的幾個現象吧。今年五一的時候,單位所在社區組織相親活動,讓我們單位報名參加。單位做了一個統計,196個男員工,未婚的102個,30歲以上未婚的34個,35歲未婚的7個,還有11個離異的。我大舅的兒子在深圳一家計算機公司工作,聽他說他們單位300多個男姓員工,一大半都沒結婚。員工工資基本都能過萬了。我姐姐在一個派出所工作,是個小領導。4月份,區工會組織公安局的未婚男和轄區學校的女老師相親活動。她們單位做了統計,所裡150多個男輔警,未婚的有70多個,30歲以上的有20多個。姐姐說所裡面的男生基本都有車,70%的未婚男也都買了房子。

我大舅媽的侄女在永州藍山縣一個中學做老師。今年五一來我們岳陽旅游,在飯桌上聽她吐槽,她們縣城的學校已經成了“剩女重災區”。學校130多個女老師,60多個都沒結婚,很多人30多歲了。我二舅媽在長沙一個三甲醫院裡面工作,經常聽她吐槽醫院的剩女已經“泛濫成災”。她估計最少有五分之一都沒結婚,30歲 、40歲沒結婚的一大堆。


一篇來自小紅書的題為《2.4億人的“靜默革命”:年輕人究竟為何不婚不育?》的長文這樣寫道:深夜兩點,程序員阿強在上海陸家嘴的寫字樓裡刷到一條新聞: “中國單身人口突破2.4億” 。他沒有驚訝,而是默默轉發到朋友圈,配了一句話:"終於,我們不再是異類了。"

這個數字背後,眾所周知的是,現在結婚太昂貴了,成了奢侈品。但不為人知的是,這是一場正在東亞大陸悄然發生的"靜默革命"。不同於歷史上任何一次社會變遷,這次革命沒有宣言,沒有旗幟,只有千萬個像阿強這樣的年輕人,用最樸素的方式——不結婚,不生孩子——完成了對傳統社會秩序的重新定義。

2023年,韓國總統尹錫悅宣布國家進入人口緊急狀態,韓國的合計生育率已經跌至0.78.意味著平均每名女性終生連一個孩子都生不夠。日本的情況同樣嚴峻。到2030年,日本將有一半人口獨身,那些終生未婚的女性自稱“自婚族” —和自己結婚,自己照顧自己。中國也沒能幸免。數據顯示,本科以上學歷女性的總和生育率僅有0.79.遠低於歐美同等學歷人群。

社會學家維舟給出了一個精准的解釋:現代化在東亞社會進行得太快。一方面,它鼓勵女性進入職場成就自我;另一方面,傳統的家長制和男權結構卻保留了下來。兩者沖突導致東亞女性用"生育罷工"進行反擊。真正的革命發生在人們的心理層面。


第一重轉向:婚姻從"必需品"變成了"奢侈品"。以前的人結婚,是為了生存——男耕女織,分工協作,這是生產關系。現在的人更多是為了情感需求——當情感需求遇上現實壁壘,理性的選擇就是放棄。

95後女生小鹿在微博曬出自己的loft公寓和兩只貓:"自己賺錢自己花,何必伺候公婆?"這句話擊中了無數女性的內心。她們不是不想要愛情,而是不想要附加在愛情上的那些負擔。第二重轉向:從"集體主義"到"個體主義"。面對高壓的就業環境——2024年16-24歲青年失業率高達18.8%,35歲裁員危機如影隨形——年輕人開始"心理退行",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自我保護機制。他們寧願養"芒狗"(用芒果核當寵物),沉迷"電子愛人",也不願面對現實中的情感糾葛。


豆瓣小組"不婚不育互助會"裡,有人寫道:"一個人可以窮,但兩個人會互相責怪——與其被房貸和育兒壓垮,不如獨自活得輕松。"

第三重轉向:70後父母開始"繳械投降"。他們經歷過為了結婚而結婚的痛苦,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當父母都不再堅持傳統觀念時,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就發生了根本性松動。

一人食餐廳、迷你公寓寵物經濟的爆火,宣告著“孤獨生意”的崛起。數據顯示,單身人群的消費能力甚至超過了已婚群體——他們沒有房貸車貸的壓力,沒有育兒教育的負擔,可以把錢花在自己身上。這種消費模式的轉變,實際上重新定義了什麼是“成功的人生” 。以前的成功標准是"成家立業",現在的成功標准是"活出自我"。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越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越容易選擇不婚不育。


1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