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英國: 英語差點44個字母?英國曾推行"簡體英語"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Wild story that was new to me.


"The radical 1960s schools experiment that created a whole new alphabet – and left thousands of children unable to spell" https://t.co/DrNekcZ7eh— pourmecoffee (@pourmecoffee) July 6, 2025

相信在學英語時,每個人都被“through”、“though”、“taught”和“thought”......這一系列形近詞折磨過。


其實不光是我們看著頭暈,英國人自己看著都頭暈。

所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曾經大規模推廣過一種44個字母的字母表,意圖繞過傳統英語的種種混亂。

比如下面就是1966年出版的《瓢蟲》系列,雖然字母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但你大概能比較直觀地猜出原文:

"a ladybird 'easy-reading'book"

"people at work "

"the policeman"



(“新式英語”寫成的畫本)

不難猜想,如果將這種字母表推行下去,我們今天看到的、學到的英語將會非常不同,幾乎可以說是“簡體英文”和“繁體英文”的區別。

但顯然,在我們這條時間線上,這件事並沒有發生,英語還是那個英語,“簡體英文”則早已失落於時間之中,絕大部分人都沒有聽說過它。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曾經大規模學習這種新式字母表的小學生,後來有很多成了“半文盲”——他們在人生學語言最快的時候學的是另一種拼寫方式,此後一直都很難改回來。

下面就是一段用“簡體英文”寫成的話,大家可以猜一下寫的是啥,答案放在文末。



(其實還挺好猜的?)

英國女子Judith Loffhagen就是受害者之一。

在她女兒Emma的印象中,Judith一直是很愛讀書的人,她會同時參加三四個讀書俱樂部,孩子們在學校學習的課本她也如饑似渴地閱讀,給孩子帶的午餐盒上永遠有她的手寫筆記,每天晚上都會寫日記,冰箱門上永遠貼著不同單詞的抽認卡......

即便如此,在Emma看來,媽媽仍是她見過拼寫最差的人,而且不是一般的差。

從小學開始,Emma就要負責為媽媽檢查工作郵件,即便是小學的Emma也可以輕易揪出郵件中的大量拼寫錯誤。

這曾讓Emma百思不得其解——一個每周都能讀完好幾本書,還能完美引用莎士比亞名言的人,為什麼連“Me”都不會拼?她是怎麼寫成“Mee”的?



偶然一次,Judith對她解釋說,這是因為她“學錯了字母表”:“去搜一下,那是一個實驗,但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以前叫ITA。”

一開始,Emma還以為她在開玩笑,或者把音標記混了,但後來她上網查了一下,確實發現了所謂的ITA,也就是“Initial Teaching Alphabet”,初始教學字母表。

對她這個英語母語者來說,這張表真是即陌生又熟悉,有很多熟悉的字母,但也有些很奇怪的改寫:裡面帶一個“g”的“n”、倒著的“z”,連著的“c”和“h”......



(ITA字母表)

原來,Judith提到的“ITA”是一項激進卻鮮為人知的教育實驗,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英國試行。

專家們認為ITA能幫助兒童更快地學會閱讀,於是一夜之間改寫了成千上萬兒童的拼寫規則,但因為種種原因,ITA隨後並未推廣下去,漸漸銷聲匿跡。

現在的人們很少聽說過它——但學習過它的兒童們卻很難真正忘記它。

幾千年的發展中,英語吸取了太多其他語言的元素,導致其大概44種音素每個都有多種拼寫方式,比如“Eye”裡的“i”音,就有超過20種可能的拼寫;

另一方面,即便同樣的字母組合,在不同單詞中發音可能又完全不同,比如前文提到的“through”、“though”和“thought”中的“ou”。

在1953年的一場議會辯論中,保守黨議員James Pitman爵士猛烈地批評了英語:“我們荒謬、不合邏輯的拼寫才是孩子們閱讀困難的主要障礙!”

數年之後,ITA誕生了。它有44個字母,每個字母代表一個獨特的發音,旨在徹底消滅傳統英語的混亂,教會孩子們快速閱讀。



(用ITA寫的幼兒畫本)

起初,英國有許多人對ITA寄予了厚望。到1966年,全英158個教育機構中已有140個試用了ITA,在旗下至少一所學校中教授這種“新式英語”。

需要指出的是,ITA創辦的最初目的並非完全取代英語,而是教會他們快速閱讀,並承諾他們在七八歲時就能“無縫”切換到標准英語。

問題就是所謂的“無縫”並未真正實現,許多孩子最終倒在了“轉換”的過程中,像上文提到的Judith,她不是文盲,但就是搞不定拼寫。

Judith是英國的早期移民,60年代初,她父母帶著她從尼日利亞移民英國

作為曾經的殖民地人,她父母有著那種很典型的殖民心態:“英國的一切都是好的”,“英國人最懂了”......這導致她父母並不十分清楚孩子成了這場教育實驗的犧牲品。

如今Judith已經60歲了,但心裡仍然怨氣難消:“我的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我覺得我可以代表他們說,如果沒人通知我,就讓我的孩子成為試驗品,我會非常憤怒。”




“我們沒有選擇,沒有人通知我們,也沒有人向我們解釋。在我看來,這場實驗悄無聲息地展開,又悄無聲息地結束。50年後,我們仍在為此受苦。”



(現年60歲的Judith)

類似的,還有和Judith同歲的Sarah Kitt。

上世紀60年代末,Sarah曾在普利茅斯的一所公立小學學習ITA,然而9歲時,她搬家到了埃克塞特,很快發現,新學校教的拼寫方式和她習慣的完全不一樣......

接著她就學會了掩飾,想盡一切辦法避免拼寫,甚至產生了厭學心理:“我討厭死英語了。有時候我走到學校門口,會突然哭出來,然後轉身走回家。之前有個老師不太體諒人,我覺得自己太傻了,以前我還以為自己有閱讀障礙。”

時至今日,Sarah已經60歲了,拼寫對她來說依舊很難:“我能意識到某個詞拼錯了,但我不知道怎麼拼是對的,腦子一片空白。”

長大後的Sarah徹底放棄了人文學科,後來學習了經濟學和統計學,畢業後又入職英格蘭銀行,跟數字打了一輩子交道。

但這個過程也沒有那麼容易,畢竟學什麼都是要寫論文的......以前世界上還沒有GPT老師,她就讓媽媽幫她檢查每一篇論文,這才成功畢業。

如今,Sarah自己也為人父母,對任何可能造成長期不良影響的實驗都本能地懷疑——這是否又是一個“ITA”?

和她的同齡人一樣,Sarah質疑的不僅是ITA,還有這場實驗本身:“它後來就那麼消失了,沒有任何解釋,沒有任何人跟進詢問:ITA對你的學習產生了什麼影響?”



(現年60歲的Sarah)


還有現年58歲的Mike Alder。70年代初,Mike在布萊克浦上學,數學和科學成績優異,但英語就......

“我們當時學一些小薄冊子,”他回憶道,“裡面都是‘保羅和莎莉’的故事,字母很奇怪,有些字母連在一起,就像‘a’和‘e’焊接在一起。一開始我沒怎麼懷疑,還以為大家都是這樣學閱讀的。”

直到後來,學生們到年齡了,該切換回標准英語時,Mike的拼寫出了大問題。

對他來說,從ITA突然轉回標准英語,感覺像是一種“背叛”,他說:

“就好像他們說:‘好了,過去兩年我們一直在騙你,現在你得這樣讀、這樣寫。’那種被騙的厭惡感,那種失去信任的感覺,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從那之後,我對英語就再也沒興趣了。”

ITA對Mike的學業產生了長期影響,他之後的拼寫一直相當糟糕,他記得自己所有的科目都能拿到A或B,只有英語相當吃力,O-level(類似中考)只拿了C。他有一位朋友比他還慘,六年級時重修了英語。



長大後,Mike理所當然地避開了所有文科,成為了一名電氣工程師。

盡管事業有成,但拼寫問題仍然是他每天都要面臨的難題,和同事溝通發郵件都很困難:“我一直依賴拼寫檢查功能,到今天我寫一封郵件,還是會有15%~20%的單詞會出現那個紅色下劃線。”

幾十年來,Mike一直將ITA當做自己教育經歷中的一個奇怪注腳。“我跟別人講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問,‘那是什麼?’根本沒幾個人聽說過,就好像它從來沒發生過一樣。”

“我很想讀一份真正的總結報告。通過這場實驗,他們發現了什麼?得出了什麼結論?在我看來,這感覺就像是他們嘗試了一些東西,意識到行不通,然後就把它埋了。”



(現年58歲的Mike)

是的,正如Mike所說,盡管ITA的實驗規模龐大,野心勃勃,卻從來沒人開展過系統性的研究,沒有人追蹤這些學習了ITA的孩子——他們究竟是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還是遇到了困難?Mike等人的經歷是幸存者偏差嗎?

沒有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人調查ITA最終被取消的原因,沒有文件,沒有總結,它就是突然消失了。

這是因為在那個年代,英國政府並沒有自上而下地強制推廣ITA,那時也還沒有國家統一課程,校長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教授ITA,或者只在某個班級、某個年紀教授ITA......

簡而言之,就是沒有任何統一標准。

教了幾年之後,教師們發現了ITA最大的弊端:由於學生學習的年齡不同,上課時經常要同時使用兩套字母體系,所謂的“無縫轉換”根本就不存在。



(“Helping at home”)

這實在是太不方便了,老師們上課又要教書,又要當“翻譯”,於是ITA到70年代中後期就漸漸被人廢棄;

同時正是因為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廣,相關的研究也並不存在,我們無從得知在另一條時間線上,“ITA”是否真的會發展成“簡體英語”。

它就這樣突然出生又突然死亡,卻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其實說穿了,經歷數千年的發展,英語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座“屎山代碼”。

ITA試圖整理這座“屎山”,然後就毫不意外地出了BUG。

所以程序員的古老智慧在這裡也能發光發熱:

它要是能跑,就別動它了......

(答案:“if you are able to read these words, you might have been part of a failed English teaching initiative” 如果你能看懂這段話,說明你可能參與了一項失敗的英語教學計劃。)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4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