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400份简历被拒,我们是被拒绝最多的一代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小时候,老师说“努力读书将来就轻松了”;高考时,大人说“上了好大学就好了”;考上名校后,又有人告诉你“现在才是开始”。每一步都像闯关,每一关背后,都站着成千上万的同龄人,和你争那唯一的几个出路。


申请大学时,你以为自己只是想进一个更好的未来。但现实是,哈佛收了不到4%,剩下5万多人被轻描淡写地拒之门外;进了大学,你以为总算能松口气,可连选门心仪的课都要写小作文去“打擂台”——比如耶鲁的一门研讨课,只有24个名额,却有120个人挤破头;连加个社团也要过五关斩六将,UC伯克利一个商业俱乐部,一学期收到1000份申请,最后只收六七个。

所谓“进了名校就好了”的安慰,如今越来越像是一种讽刺。


最近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很火《我们是被拒绝最多的一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今的我们到底在经历什么?



正文内容

前不久,我去了威廉姆斯学院,和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大四学生大卫·威格诺聊了聊。他很聪明,观察力惊人,话题绕到了当代年轻人的处境。他说了一句话,我至今忘不了:“我们是史上被拒绝最多的一代。”

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但细细一想,他说得太对了。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名校录取率的变化。1959年,美国的一半大学申请者只申请一所学校,像是“一门心思跟你过日子”的那种笃定。而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申请二三十所,好像是在拼命撒网,求求哪所别拒绝我。你不能怪他们多疑,因为确实太难了。过去20年里,向67所最具选择性的美国高校递交申请的学生人数翻了三倍,达到将近200万,而这些学校的录取名额却几乎没变。

哈佛2028届新生就有54000人申请,最后只有1950人录取。也就是说,52050人被拒。想象一下,这么多满怀希望的孩子,像潮水一样涌来,最后一排排退回去,只留下不到4%的人站在岸上。

不仅是大学录取,这种“拒绝文化”已经蔓延到了每一个成长节点。比如说暑期实习——那可是进投行、咨询、大厂的“跳板”。高盛每年提供2700个实习岗位,却吸引了31.5万份申请。这就意味着,31.23万人连入场券都没拿到。

我曾经和一位大学生聊过,他说自己申请了40个实习,被拒了39个。他还不算最惨的,有人每年要投150到250份简历,只为了碰碰运气,争取几个“活下去”的机会。

等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等待他们的是更狠的现实。那是一种我戏称为“Indeed地狱第七层”的存在——投简历变得毫无门槛,人人都能一键申请,于是招聘网站上充满了上百万份简历,被无情的算法草草读过、直接淘汰。我听说过有人投了400份工作,全部石沉大海——连一个面试电话都没有。

我们这个社会像搭了一个精密却冷酷的系统,一层层地评估、筛选、再筛选,每一次都让年轻人觉得:“你不够好。”

我实在太想知道,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是种什么体验。于是我打电话给一些还在上大学、或者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精英学校里的学生——我以为他们可能“安全上岸”了,没想到他们说:才不是,真正的角斗场,是从考进名校之后才开始的。

在大学里,一个学生能不能加入某个俱乐部、修某门课、走上哪条轨道,都关系到他的人脉、前途、甚至自我认同。但这些社团,也竞争得跟进投行一样激烈。2023年,《大西洋月刊》记者Rachel Shin写道:UC Berkeley的Voyager咨询俱乐部,每学期收800到1000份申请,最终只录取六七个人。



Shin还提到一个女生申请了个叫“Existential Threats Initiative”的学生组织——他们讨论的是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这样的终极威胁。结果她被拒了,理由居然是:她没有“足够应对生存威胁的经验”。创始人说,“我们希望更有选择性,这样讨论才能更深入。”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谬?你连个兴趣小组都进不去,只因为你还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哈佛,刚入学的学生要经历一场名为“comps”的选拔赛,竞争400多个学生组织的席位。据《哈佛红报》2017年的数据,负责校园导览的Crimson Key Society淘汰了88.5%的申请人。你以为进了哈佛,人生就会一路畅通?不,前面还有一个又一个的“赛道”,等着你继续被筛。

更讽刺的是,这些拒绝,很多时候都是学生彼此之间制造的。教授们也感到困惑:你们已经够优秀了,为啥还要互相折磨?答案很简单:这就是他们熟悉的生存方式。有人说得很好:“你跳过了考进哈佛这道大火圈,接下来就会上瘾地想继续跳,继续飞。”

即便你在社团立足了,游戏也还没结束。下一轮是选课、选专业。比如我在耶鲁开研讨课,每次有120人申请,最后只能收24人。我让他们写短文介绍自己,老实说,我的评判标准并不科学。一个短短的文段、一个GPA,真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吗?答案是:根本不能。

而这还只是“看得见”的拒绝。更多的是每天发生在生活里的微妙打击:发的朋友圈没人点赞、羡慕的社交圈把你排除在外、对你有好感的人突然不见了踪影、在交友App上右滑无数次,依旧零回应。还有那些从来没走进名校大门的孩子们,他们在中学时就被标准化考试判了死刑:“你不够聪明,别想翻盘。”

我问过这些年轻人,长期活在这种“比输赢、比筛选”的环境里,会不会改变他们的性格?一位女生跟我说,她变得更冷静、更防御,“我像是一直披着一层铠甲。”一个留学生说,美国同龄人都练就了完美的“电梯演讲”技巧,三句话就能包装出一段打动中年人心的故事。我称这种现象为“选美小姐综合症”:你问问题,他们笑着给出一个模范答案,一字一句都像写给招生官的。

有个男生说,他变得更看重安全和稳定,哪怕代价是放弃探索。他怕再次被否定,怕再一次落空。


后来,大卫·威格诺又发来一封邮件,他说,这种拒绝文化让许多年轻人不得不提前做出人生决定。12岁之前就要定下主攻方向,18岁要有完整的叙事,大学里最好选一条明确职业路径,否则你就会被“系统”淘汰。

于是,金融和咨询行业盯上了这点——他们在大二时就提前发Offer。很多人才19岁,根本没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就被一份薪资不错、名声响亮的工作提前“安顿”了未来。没错,你接下来的20岁也许会泡在PowerPoint里,但起码不用每天活在“我又被拒了吗”的焦虑中。

有个女生告诉我,到了大四快毕业那会儿,同学之间已经分成两拨:一拨人准备去银行、咨询,早早拿到工作,开始挑公寓、买家具;另一拨人则仍然迷茫地站在十字路口,尤其是想从事“创造性”行业的人。他们曾以为名校文凭是通行证,结果发现,可能变成沉重的枷锁。有的名校生甚至不敢在简历里写出自己读的是哪所学校,怕被贴上“精英”的标签。

《大西洋月刊》的Rogé Karma 和 Derek Thompson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个很吊诡的现象:就业市场失业率很低,但刚毕业的年轻人却不停遭拒。他们提出几个可能的解释:比如现在的职场人跳槽少了,新岗位自然也就少;也可能是大学文凭“贬值”了;又或者,是AI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企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新人了。

也可能,根源在于我们培养的“知识精英”太多,而岗位不够。或者就是简单的“申请变得太容易”,导致竞争白热化。据《商业内幕》数据,2019年一个知识型岗位平均收到93份简历,如今则是244份。

有个女生感慨地说:“我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是在90年代,那时多容易。”我告诉她:没错,我就是90年代长大的,确实容易太多了。

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 等人研究表明:长期经历被拒的孩子,会变得更暴躁、更缺乏同理心、自控力也会变差。这些都不难理解,因为被拒正好击中了人最基本的三大需求:归属感、掌控感和能力感。当你每天都被系统、社交圈、甚至AI告诉“你不行”,你真的会开始相信。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规划未来,不存钱、不买房。他们说,世界太不稳定,干嘛为一个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二十年后的美好生活牺牲现在?



写到这里,我想提醒你:文中这些年轻人,其实都是我们口中“成功者”的代表。他们是全班第一,是手握offer的幸运儿。你说他们在抱怨特权吗?也许有一点。但他们的故事,加上我看到的无数研究——从智能手机的影响、到精英机制对心理的摧残、再到青年心理健康危机——共同指向一个简单却刺耳的事实: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太难了。

我们必须给他们一条更轻松、更有人味的成长之路。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8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