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纪录片《邬达克》:在档案里打捞一个异乡建筑师的职业精神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邬达克是“一战”的逃亡战俘,在上海创造了超过100栋单体建筑,至今仍有35处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他启迪了建筑大师贝聿铭长达80年的设计之梦,自己的执业建筑师生涯却不过20余年;他凭借良知和专业,在充满不确定的乱世中坚守确定之我;离开上海70多年后,他意外成为“网红”,重回公众视野。当年轻人在武康大楼下打卡时,他们触摸的,正是一段由这位异乡建筑师与上海共同书写的历史温度。




邬达克在上海(照片为邬达克的孙子艾文收藏)


“他在上海待了29年,又不得不离开,此后的几十年鲜有人知道他。当时他面对世界的巨大变化,却一直坚持着他内心的原则,哪怕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做最小的房子,依然恪守一个建筑师的职业本能与操守;哪怕他做不了房子了,依然凭借良知而非职位的驱使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这些都是打动我的地方。”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纪录片《邬达克》的导演陈庆谈到制作缘起时说。

这部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历时三年,横跨亚欧美大陆拍摄的五集纪录片,每集30分钟,该片用严谨和客观的视角,打捞这位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建筑师在上海留下的真实足迹与精神遗产。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期间,该片也参与了线下放映与观众交流。





纪录片《邬达克》海报

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邬达克精心打造的家被拆除,在原址修建了今天的电力医院。而距此不过一公里的邬达克纪念馆,曾是邬达克在上海最大的家。新房子的装饰与布局都更为讲究,有充足的光线和高大的壁炉,随处可见的中式家具和收藏,显示了房主人中国通的一面。通往餐厅的两扇木门,是邬达克精挑细选的材料。许多年后,当他决定离开上海时,这两扇门也和他一起漂洋过海,走过半个地球。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