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讀書越多,被AI替代得越快?真相扎心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面對大模型技術洶湧而來、AGI時代漸近,我們每個人都將被迫回答一個根本問題:在這個技術無限逼近智能邊界的時代,普通人如何才能變得不可替代?


騰訊新聞“AI研習社”直播中,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劉嘉教授結合其新書《通用人工智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劉嘉教授與騰訊科技主編鄭可君圍繞人類價值的重估、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及與AI共生的新路徑等問題展開探討,分享了以下幾個主要結論:


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放了“身體”,人得以從土地與機械中脫身,做更廣闊的事。現在AI的到來,解放的是“技能”。

AI真正面臨的兩道坎:沒有“0到1”的創造力,也沒有像人類一樣的自驅力。

大模型本身就是“知識密集體”,最先被替代的必然是白領,尤其是知識密集型崗位。

以下為本次分享的觀點實錄,經騰訊科技編輯整理:



01 AGI時代,人類的價值定位是什麼?

騰訊科技:在AGI浪潮席卷全球的2025年,人工智能正以指數級速度重構著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AI的進化軌跡既令人歎為觀止,又催生出我們深層的存在性焦慮——AGI時代,作為一個普通人,什麼能力才是真正不可被替代的?

因此,騰訊科技特邀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人工智能學院兼職教授劉嘉教授展開深度對話。劉嘉教授在其新著《通用人工智能:認知、教育與生存方式的重構》中提出"雙重進化"理論,認為人類正站在文明史的奇點上:既要駕馭AI的演進邏輯,更要完成認知范式的自我革命。



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AGI時代,人類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劉老師,您曾說“AI不是替代人類的對手,而是‘照見人類價值的顯微鏡’”。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AI如何區分機械重復與真正的智慧。能否展開講講這句話的含義?

劉嘉:年初有媒體曾采訪我,問我:這幾年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沒有被這個時代落下”。

技術演進太快,大模型領域甚至流傳“72小時半衰期”的說法——三天不讀論文就可能落伍。那麼,在這台“永遠追不上的跑步機”上,我們該如何自處?唯一能抓住的,是那些不變的底層價值。守住它們,才能保持本色,不被甩出局。

這並非新問題。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紡織工人因技術替代陷入失業,不少人甚至砸毀機器以示抗議。但從今天回看,工業革命推動了人均GDP和人口的非線性增長,技術恐慌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結構性進步。

我曾在2023年年初提過,未來95%的教師會因大模型而失業,這個觀點當時備受質疑。如今來看,教師、律師、程序員、會計、設計等知識密集型行業,都在經歷不同程度的沖擊。



我們現在的處境,正像極了當年的紡織工。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放了“身體”,AI時代則正在解放“技能”。過去學繪畫、編程要花五到十年,如今AI幾秒就能完成。這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AI不是替代者,而是“照見人類價值的顯微鏡”。我們焦慮的,從來不是AI會不會取代我們,而是我們是否清楚自己真正熱愛什麼、擅長什麼。現代社會最可怕的,不是“AI搶飯碗”,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騰訊科技:我們過往的教育體系強調標准答案,一切都是為了考高分和上好大學,這導致很多人到了二三十歲,甚至更年長時,仍然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麼。AI時代已經到來,我們也更有必要討論: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找到熱愛之事?如果被AI替代了,我們應該去做什麼?如何與AI走出碳基與硅基的不同路徑?這些話題,我們都會在接下來的對話中進行探討。劉嘉老師,您曾將2022年11月即ChatGPT的發布時間,視為AI發展的分界線。現在已過去近三年,您怎麼看待這三年的發展,以及此刻我們所處的節點?

劉嘉:大概一個月前,OpenAICEO 山姆·奧特曼在官網發了一篇博文,標題是《溫和的奇點》(The Gentle Singularity)。這裡我先解釋一下“奇點”這個概念,它最早由未來學家庫茲韋爾提出,指的是AI超越人類智能、社會發展軌跡因此斷裂的那個點。2005年他在《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AI將在2029年通過圖靈測試。當時大家覺得這個預測很瘋狂,畢竟連智能手機都還沒普及。但實際上,我們在2024年已經提前實現了。圖靈測試本質上是判斷AI是否能偽裝成人類。現在GPT的表現,基本已經達到這個水平。所以我認為2022年11月30日是一個清晰的歷史分界線:此前AI是工具,之後則成為“新物種”。

奧特曼在文中表達了兩個觀點。第一,奇點已經到來;第二,這是“溫和的”奇點。也就是說,AI不是毀滅人類,而是在與人類共進化。我們看起來似乎只是多了一個能對話的模型,但實際上,它的變化遠比我們表面感受到的深刻得多。

騰訊科技:奧特曼是個非常成功的商業奇才。他說“溫和的奇點”這句話,讓我聯想到一篇論文的觀點:AI取代人類並不是一瞬間發生的,而是緩慢發生、難以察覺,就像“溫水煮青蛙”。比如今天早上,Google又悄悄上線了一個小功能——可以通過對話直接設置日程。這些變化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們積累起來,終將改變整個世界。

劉嘉:這就是“溫和”。

騰訊科技:也正因為如此,反而更令人不安。我想請您接著談談,既然圖靈測試已通過,“溫和的奇點”也到來了,AGI時代真正意味著什麼?

劉嘉:我認為,這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我的使命是什麼?也就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過去我們不需要思考這個問題。比如上大學,意味著能落戶城市、有份工作、有碗飯吃。那時生活目標很簡單,生存就是全部。很多人懷念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因為那時活得單純,只要能吃飽就好。

但現在,吃飯早已不是最緊要的問題。有家長來問我,說孩子想學生命科學,他勸孩子轉學人工智能,擔心“找不到飯吃”。我反問他:“你們家缺孩子養活自己這口飯嗎?”他說不缺。我說,那你應該鼓勵孩子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AI正迫使我們認真面對:我到底想幹什麼。這並不容易。現在大學生中抑郁的比例遠高於我當年,甚至小學生也開始出現問題。這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方向感。

過去我們明確知道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為了生計。但現在,不上大學也能找工作,不工作也不至於餓死,那麼“我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

而AI進一步沖擊的是技能價值:你會繪畫,AI也會;你學音樂,AI也能作曲;你寫代碼,AI寫得更快。這時候你就會開始懷疑:那我的價值是什麼?

這正是AI帶來的最重要的問題。它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它讓我們必須在二三十歲時就開始思考:我的天賦是什麼?我熱愛的事情是什麼?我要如何用AI來放大它?

越早思考越好。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

02 什麼能力能讓我們無法被替代?

騰訊科技:聊完上面的話題,我覺得可能以後我們不再需要真人主持人了,只需要一個AI版主持人和數字人劉嘉老師,把書喂給它,它就能自動回答各種問題了。

劉嘉:這是我剛才提到的第一個點,AI正在對人類原有的價值產生沖擊。第二,AI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前段時間和小柯(《北京歡迎你》音樂人)聊,他說AI沖擊了音樂界,但反常的是,AI的流行反而讓他的“身價”上漲。打個比方,以前1萬塊接的活,現在要2萬。為什麼?因為AI影響的是初學者,作品高度同質化。如果你有一部電影,想要它的音樂更出彩,找小柯幫忙,他會讓AI生成一堆音樂,然後自己反其道而行之,最終寫出和這些AI音樂完全不同的作品。這就是“人味”,AI能生成音樂,但沒有“人味”。



你做數字主播,我做數字專家,雖然這些數字分身能精准回答問題,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那就是“人味兒”。在線交流也一樣,雖然有很多人在看,但他們的體驗比現場要差,因為少了“人氣”和“氣味”。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反映了我們人類最珍貴的價值。

舉個例子,偏微分方程,ChatGPT一秒就能給出答案,而我可能要解半天。文獻調研也是,AI幾分鍾就能完成,但它無法替代的是什麼?是“感性”。

感性有兩個層面:第一個是“situatedness”,即“身臨”,你必須親身在場。看珠穆朗瑪峰的照片和紀錄片,遠不如親自站在山腳下來的震撼。第二是“embodiment”,即“具身體驗”。不是打卡式地跑景點,而是站著讓微風拂面,享受夕陽照射的感覺。這是人類的獨特體驗,AI無法觸及。

以前我們花太多時間做PPT、寫代碼、記筆記,而這些現在AI都能幫我們完成。剩下的時間,我們可以去理解用戶的感受,體驗產品帶來的情感和歡樂,而不僅僅是提升效率。比如一款游戲,如果能讓玩家為英雄倒下而動容,這已經超出了AI的范疇。

所以,我認為AI讓我們重新發掘“感性”,逼著我們重新成為“人”,而不是像機器那樣活著。

騰訊科技:這個觀點和我們未發布的KK(《失控》作者Kevin Kelly)對談很一致。我們問KK未來人類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他說:“就是做人。”人本身就是社會。如果像《頭號玩家》那種設定,你進入虛擬世界,背後的數字人其實是程序,你會覺得很虛無,雖然感官上有刺激,但你知道背後是數字化的存在。真正有價值的,是人類。

劉嘉: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更重要,假設我們能時空穿越,把一個嬰兒送回6000年前的原始部落,這個嬰兒會比當時的部落孩子更聰明嗎?答案是不會。6000年是人類進化的滄海一粟,神經結構和基因幾乎沒變化。但如果是現在的你穿越回去呢?你就像個神一樣,懂天文地理,甚至物理、數學都能秒殺當地的智者。

這種差距來自哪裡?來自後天的教育

AI的最大幫助就是它是我們的外掛。就像游戲中的外掛,能讓你更強。我記不住所有的手機號碼,但我的手機幫我存下了所有。這就是AI的作用,它把世界的知識壓縮,等於你隨時帶著超級專家。

今天的問題不再是AI能否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會取代不會用的人。像ChatGPT有三個版本:免費版、20美元的Plus版、200美元的Pro版,200美元版用戶會碾壓20美元版,20美元又會碾壓免費版。

AI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機會,擴大我們的“視界”,去觸達世界的每個角落。

我每天和AI待的時間遠超和人的時間,雖然不寫模型代碼,但它確實推動我思考。現在沒有人比AI思考得更深更快。

騰訊科技:我想挑戰一下劉老師的觀點,剛才您鼓勵我們多和人接觸,但您自己卻花這麼多時間跟AI接觸。

劉嘉:所以我覺得工作和生活不一樣。

工作中,AI是你打開世界的一把鑰匙,一個忠實助手。生活中,它不能成為全部。我常用一個比喻,健康的生活就像一座房子,中間有根大柱子支撐屋頂,四周有四根小柱子。中柱倒了,小柱子可以撐住,給你時間修復它。如果你只有中柱,那一倒房子就塌了。中柱代表你最想要的東西,比如工作或生活,四根小柱子則是朋友、興趣等。生活要平衡,不可只有工作或一個支柱。你剛才的挑戰很好,促使我總結一下觀點:

第一,人類的生活必須有人味,不能被AI“占滿”;

第二,我們要感性地體驗世界;

第三,工作上要大量接觸AI。

騰訊科技:剛才劉老師提到心理學的比喻,我也想問個問題。AI現在開始模擬人腦機制,但和人類還是有差距。我們看到它偶爾像人在思考,打破知識的死角,難道未來AI不會像人類一樣學習、思考,走向發展的另一條路徑嗎?

劉嘉:這是個好問題。AI目前的兩個坎:首先是創造力,AI還沒有“0到1”的創新能力。它能做傳統模式下的創新,但不能像愛因斯坦那樣,脫離牛頓力學創造廣義相對論。如果你只給大模型看傳統繪畫,它只能模仿傳統畫風,但不會創造像梵高那樣的作品。第二個問題是AI的學習是人類強加的,它沒有自驅力。人類有強烈的自驅力,因為我們有死亡意識,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AI沒有自驅力,它只會做你給它設定的任務。



所以如果AI能突破這些限制,它的能力就會超越人類。

03 如何在AGI時代重新定義自己?

騰訊科技:我們現在進入第三部分,也就是實操層面的問題。現在的孩子,他們未來還需要學英語嗎?

劉嘉:從理論上講,完全不需要了。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原來學英語,其實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英語是專業技能,只有少數人掌握,他們把大量英文資料翻譯成中文,成為一種職業

第二階段,人人都要學英語,這樣我們可以自己看懂國外的材料,不用等翻譯出版了,也能自由交流。這是知識獲取的主動性,不用靠“二道販子”來傳遞知識。我們能看到一本英文原版書、直接去讀,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但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現在,就完全不需要了。因為包括英語、法語、德語在內的大模型翻譯已經非常成熟。現在我只要戴上耳機,和說德語的人交流,他聽到的是德語,我說的是中文;他說的是德語,我聽到的是中文。人與人之間的語言壁壘已經被AI徹底打破。

我舉個例子,我剛去MIT讀書的時候,老師一節課布置50到100頁英文文獻,大部分單詞我都不認識,只能拿詞典查,一個小時可能看一段。旁邊的美國同學一小時讀完50頁,還拉我去喝啤酒。他說:“你GRE不是比我高很多嗎?”我說:“那只是考試。”這就是差距。


但現在我一天能看幾十篇英文論文。怎麼做到的?第一,不看英文了,先讓AI幫我翻譯成中文。雖然我英文還不錯,但看中文效率更高。第二,讓AI朗讀並總結要點,然後我繼續追問討論。

所以我可以說,哪怕我學了幾十年英語,現在也基本不看了。這就意味著,以後孩子再去學英語,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同理,我們也不需要再學那麼多數學,但背後的邏輯能力仍然要掌握。文科訓練的是非形式邏輯,理科訓練的是形式邏輯。比如我們以前死記硬背“切比雪夫不等式”,其實那只是一個高中必考的不等式,但現在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代表的思維模式。教育的重點應該從知識本身,轉向思維訓練。

騰訊科技:剛才活動開始前,我和劉嘉老師也聊了一個話題:到底是藍領更快被取代,還是白領?我們很快達成共識,答案是——一定是白領,特別是初級白領。

現在很多大模型已經具備了一些辦公功能,甚至一些研究型任務,AI的效率和邏輯性都比我強。

我在想,未來教育到底應該怎麼做?比如15年、18年後可能根本沒有高考了。一位哲學家張嘯宇曾跟我們說,未來是AI面試人類,跟你聊10分鍾就知道你適合幹什麼,比如去互聯網公司、養動物、送外賣……甚至是否適合開車。AI來判斷人類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所以我也在想,是不是我現在就該去學一門手藝?比如理發。畢竟靈巧手的發展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視覺大模型也還早。我自己、包括我孩子的教育規劃,究竟應該怎麼走?

劉嘉:2023年1月,大模型剛出現不久,有媒體采訪我,我當時就說:“95%的老師會被替代。”我也跟我的學生講:“你們現在要麼成為頂尖研究者,要麼就退學去送外賣,因為送外賣一時半會兒還不會被AI取代。”

不過,現在我要修正那句話了。能送外賣的機器人,大概三五年內就會出現,不會更久。甚至像戰場上的機器人戰士、養老機器人、施工機器人、下水道機器人,也會在三五年內出現。

現在我們還看不到機器人滿街走動,是因為它們還比較“弱智”。但你回頭看看,十年前誰會天天帶智能手機出門?那時候你不帶手機也沒事。現在出門不帶手機,簡直像少了半條命。

所以技術進步比我們想象得快得多,甚至每天都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只是我們沒意識到。

因此,大模型本身就是“知識密集體”,最先被替代的必然是白領,尤其是知識密集型崗位。下一步就是大模型和機器人結合,進入“具身智能”時代。這條路走通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感知能力:也就是多模態感知

行動能力:即機器人動作控制



中間的推理能力,大模型已經搞定了。只要把“感知”和“行動”打通,機器人就能走上街頭,成為我們身邊的新勞動力。

奧特曼就說過一個很有意思的預測:將來你不是買硬件送軟件,而是訂閱大模型軟件,我們送你一個機器人。所以我相信,具身智能的發展速度一定比我們想象的快,3~5年內就能落地。

騰訊科技:那我們是不是該培養孩子的“情商”了?

劉嘉:我覺得,應該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如果由我來規劃,我會強調——讓孩子盡早接觸AI。這跟玩平板、手機完全不同。平板電腦只是工具,孩子可能上網玩游戲、刷不良信息。但AI不一樣,它能真正打開孩子的世界與視野。

騰訊科技:如果一個孩子原本面對一個問題時,還可能會不斷發問,比如連問五個“為什麼”,從而慢慢接近答案。但現在AI的回答太快、太完美,孩子甚至不需要自己思考了。這樣真的對他的智力或邏輯能力是有幫助的嗎?

劉嘉:這個問題很簡單。我之前就說過,我們這個時代會淘汰的,不是不會用AI的人,而是不用AI的人。

比如,現在很多老師擔心學生在寫作業、寫作文時直接調用AI完成。所以不少學校明令禁止使用AI。但我在清華的課上反而鼓勵所有人使用AI。你寫論文、查資料、構思框架,都可以用AI,我甚至教學生怎麼用得更好。


為什麼?因為AI可以把所有人的基礎水平拉到一個新高度。原來有的作業得0分,有的得20分,現在大家在AI輔助下都能到80分。AI給了我們這個“基礎分”,但80分以上的部分,是人的創意、批判性思維、表達能力,這才是人與人的差距。

所以我不怕孩子用AI寫作文。他們可以用AI寫,但最終真正能打動人、能觸及人性的東西,還得靠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表達。就像我寫科研文章,以前學生寫完初稿交給我,我得花一個月修改,要自己查文獻、反復打磨。現在有了AI,我可以在兩天內完成整個過程。

騰訊科技:但這樣你怎麼知道學生真的學到了東西?他們可能只是借助AI,表面看起來會了,其實並沒有真正掌握。

劉嘉:沒錯,這就回到剛才的說法。AI能幫你達到80分,但我要求學生要做到85分、90分。這部分得靠自己努力。

騰訊科技:你會要求他們交上來的文章,看不出是AI寫的嗎?

劉嘉:不會。我不在乎是不是AI寫的,現在很多大模型生成的內容已經分辨不出來了。我要看的不是“是不是AI生成”,而是——“你在班裡是不是最差的那幾個人?”如果是,我就要找你談話,看看是不是你連AI都不會用。

騰訊科技:你會不會發現現在很多作業都千篇一律?這怎麼辦?

劉嘉:不會了。因為一旦發現雷同,我就直接給0分。學生也知道這一點。現在的關鍵在於:AI只能幫你打個“底”,比如搭建文章的框架,這一塊AI不擅長,需要人來構思。AI擅長的是在你已有的結構上“填肉”,豐富內容。但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和AI反復互動,不斷打磨文章、改進細節。這就像你有個導師坐在旁邊,不斷跟你討論哪裡需要修改。最終你完成的,是一個真正屬於你自己的作品。

你不能說這叫作弊,這是用AI提升了你原本的能力。反倒是過去那種直接花錢買一篇文章、交上去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問題。現在人人都能用AI,區別在於你能不能在AI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東西。

所以我們不能禁止學生用AI,而是要讓他們在達到80分的基礎上,展現出屬於自己的那10分差異,這才是真正的能力。

騰訊科技:明白了,不過剛才你提到“培養孩子能力”還只說了第一點,要不要繼續說完?

劉嘉:好的,我接著說。我剛才說的第一點就是要打開孩子的“視界”。現在北上廣深的孩子相比內地的孩子,天然視野就更寬。這不是因為智力不同,而是環境、信息密度不同。

我自己是重慶涪陵人。如果當年我沒離開家鄉,我基因不變,但我現在的成就一定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更不可能寫出這本書。正是因為去了北京、去了國外,才打開了我的眼界。

現在AI就是打開世界的最好工具。它就像把全世界的圖書館塞進了你家。孩子能隨時獲取全球最先進的知識,這是非常珍貴的機會。所以第一點,我建議讓孩子盡早接觸AI,和AI對話、爭論、學習



第二點,是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我們小時候總被教育不要質疑老師,老師說“1+1=2”,你就得信,如果你寫“1+1=3”就會被判錯。但這恰恰壓制了孩子的反思與探索。

大模型則不一樣。你可以不停地提問、反問、挑戰它,也可以讓它反問你。這樣可以激發孩子追根溯源的能力,真正形成獨立思考。

這其實就是蘇格拉底式的“產婆術”——相信真理藏在每個人心中,需要通過反復提問喚醒。AI是一個理想的“產婆”,能配合孩子探索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更現實的是,AI本身也有幻覺,它會胡說八道,甚至網上很多信息都是AI生成的,已經被污染。所以我們更需要培養孩子的洞察力,去辨別真假。這一點至關重要。

第三點,也是我最想強調的,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知識可以分三類:

已知的已知:比如1+1=2,AI和人都知道,AI做得更好。

已知的未知:比如我們知道蛋白質有結構,但還沒完全解析。這類工作AI也最擅長,能根據已有規則推演、補全。人類做起來反而效率低。

未知的未知:這個領域甚至連問題本身都還沒被提出,完全空白,黑暗一片。這才是人類最擅長的部分,也是AI做不到的。

我們不能把孩子困在“已知的未知”裡,比如去搞結構生物學這些“人類可以做但做不好”的領域。AI遲早會全盤接手,人類辛苦工作卻最終被替代。

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走進“未知的未知”,去探索尚未被定義的方向。這就是我們說的0到1的創造。

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一個概念叫“OOD”,就是“Out-of-Distribution”,即“分布之外”。AI一旦遇到OOD問題,就會從“智能”變成“智障”。而人類最擅長的,恰恰是這種超出訓練邊界的創新。

所以總結一下,培養孩子的三點能力是:

打開“視界”,讓他們看到更多、接觸更多,AI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擁有批判性思維,敢於質疑、敢於提問,不被權威綁架。

在未知領域中培養創造力,避免投入到AI很快就能取代的行業中。

未來最危險的是,孩子在明明有AI輔助的情況下,仍然被訓練成只會重復、缺乏想象的人。這才是教育真正該反思的問題。

騰訊科技:有網友想了解:現在小孩子適合用哪些大模型?比如文生圖、文生視頻、圖生視頻這些都要接觸嗎?

劉嘉:這個問題分兩部分。

第一,雖然我說程序員會被淘汰,但孩子還是應該學編程。因為編程訓練的是計算思維,就像我們當初學英語,不是為了成為語言學家,而是讓我們借此理解世界。學編程不是為了以後去寫代碼,而是要掌握和計算機、AI打交道的思維方式。

第二,關於推薦哪些大模型,國內的主流大模型都很不錯。DeepSeek模型性能也很好,但它偏技術展示,不是用戶產品。

至於圖像生成、視頻生成這些,其實是興趣培養類工具,對認知發展意義不大。如果真的要推薦兩項孩子必須掌握的技能:

第一,學編程;

第二,學會如何與大模型對話,怎麼問得具體、清楚、深入。

它就像一個知識淵博但有點懶的大師,如果你提的問題模糊,他可能應付一下。但如果你定義得很清楚,它能給出讓你震撼的答案。

騰訊科技:好,今天的時間也差不多了,我來簡單總結一下劉老師的觀點。

第一,就是使勁用AI、反復用AI。不僅要用,還要用得徹底、用得深入。

第二,AI不是讓人變“冷”,反而能幫助我們變得更有人味,因為它促使我們反思:人的獨特價值到底在哪。

第三,我們要思考下一代該如何與AI共處。既不能完全依賴,也不能完全回避,而是學會更有能力地使用它。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0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