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讀書越多,被AI替代得越快?真相扎心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我們現在的處境,正像極了當年的紡織工。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放了“身體”,AI時代則正在解放“技能”。過去學繪畫、編程要花五到十年,如今AI幾秒就能完成。這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AI不是替代者,而是“照見人類價值的顯微鏡”。我們焦慮的,從來不是AI會不會取代我們,而是我們是否清楚自己真正熱愛什麼、擅長什麼。現代社會最可怕的,不是“AI搶飯碗”,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騰訊科技:我們過往的教育體系強調標准答案,一切都是為了考高分和上好大學,這導致很多人到了二三十歲,甚至更年長時,仍然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的是什麼。AI時代已經到來,我們也更有必要討論: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找到熱愛之事?如果被AI替代了,我們應該去做什麼?如何與AI走出碳基與硅基的不同路徑?這些話題,我們都會在接下來的對話中進行探討。劉嘉老師,您曾將2022年11月即ChatGPT的發布時間,視為AI發展的分界線。現在已過去近三年,您怎麼看待這三年的發展,以及此刻我們所處的節點?


劉嘉:大概一個月前,OpenAICEO 山姆·奧特曼在官網發了一篇博文,標題是《溫和的奇點》(The Gentle Singularity)。這裡我先解釋一下“奇點”這個概念,它最早由未來學家庫茲韋爾提出,指的是AI超越人類智能、社會發展軌跡因此斷裂的那個點。2005年他在《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AI將在2029年通過圖靈測試。當時大家覺得這個預測很瘋狂,畢竟連智能手機都還沒普及。但實際上,我們在2024年已經提前實現了。圖靈測試本質上是判斷AI是否能偽裝成人類。現在GPT的表現,基本已經達到這個水平。所以我認為2022年11月30日是一個清晰的歷史分界線:此前AI是工具,之後則成為“新物種”。

奧特曼在文中表達了兩個觀點。第一,奇點已經到來;第二,這是“溫和的”奇點。也就是說,AI不是毀滅人類,而是在與人類共進化。我們看起來似乎只是多了一個能對話的模型,但實際上,它的變化遠比我們表面感受到的深刻得多。

騰訊科技:奧特曼是個非常成功的商業奇才。他說“溫和的奇點”這句話,讓我聯想到一篇論文的觀點:AI取代人類並不是一瞬間發生的,而是緩慢發生、難以察覺,就像“溫水煮青蛙”。比如今天早上,Google又悄悄上線了一個小功能——可以通過對話直接設置日程。這些變化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們積累起來,終將改變整個世界。

劉嘉:這就是“溫和”。

騰訊科技:也正因為如此,反而更令人不安。我想請您接著談談,既然圖靈測試已通過,“溫和的奇點”也到來了,AGI時代真正意味著什麼?

劉嘉:我認為,這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我的使命是什麼?也就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過去我們不需要思考這個問題。比如上大學,意味著能落戶城市、有份工作、有碗飯吃。那時生活目標很簡單,生存就是全部。很多人懷念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是因為那時活得單純,只要能吃飽就好。

但現在,吃飯早已不是最緊要的問題。有家長來問我,說孩子想學生命科學,他勸孩子轉學人工智能,擔心“找不到飯吃”。我反問他:“你們家缺孩子養活自己這口飯嗎?”他說不缺。我說,那你應該鼓勵孩子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AI正迫使我們認真面對:我到底想幹什麼。這並不容易。現在大學生中抑郁的比例遠高於我當年,甚至小學生也開始出現問題。這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方向感。

過去我們明確知道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為了生計。但現在,不上大學也能找工作,不工作也不至於餓死,那麼“我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

而AI進一步沖擊的是技能價值:你會繪畫,AI也會;你學音樂,AI也能作曲;你寫代碼,AI寫得更快。這時候你就會開始懷疑:那我的價值是什麼?


這正是AI帶來的最重要的問題。它既是挑戰,也是機會。它讓我們必須在二三十歲時就開始思考:我的天賦是什麼?我熱愛的事情是什麼?我要如何用AI來放大它?

越早思考越好。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

02 什麼能力能讓我們無法被替代?

騰訊科技:聊完上面的話題,我覺得可能以後我們不再需要真人主持人了,只需要一個AI版主持人和數字人劉嘉老師,把書喂給它,它就能自動回答各種問題了。

劉嘉:這是我剛才提到的第一個點,AI正在對人類原有的價值產生沖擊。第二,AI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前段時間和小柯(《北京歡迎你》音樂人)聊,他說AI沖擊了音樂界,但反常的是,AI的流行反而讓他的“身價”上漲。打個比方,以前1萬塊接的活,現在要2萬。為什麼?因為AI影響的是初學者,作品高度同質化。如果你有一部電影,想要它的音樂更出彩,找小柯幫忙,他會讓AI生成一堆音樂,然後自己反其道而行之,最終寫出和這些AI音樂完全不同的作品。這就是“人味”,AI能生成音樂,但沒有“人味”。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