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讀書越多,被AI替代得越快?真相扎心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你做數字主播,我做數字專家,雖然這些數字分身能精准回答問題,但總感覺少了點什麼,那就是“人味兒”。在線交流也一樣,雖然有很多人在看,但他們的體驗比現場要差,因為少了“人氣”和“氣味”。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反映了我們人類最珍貴的價值。


舉個例子,偏微分方程,ChatGPT一秒就能給出答案,而我可能要解半天。文獻調研也是,AI幾分鍾就能完成,但它無法替代的是什麼?是“感性”。

感性有兩個層面:第一個是“situatedness”,即“身臨”,你必須親身在場。看珠穆朗瑪峰的照片和紀錄片,遠不如親自站在山腳下來的震撼。第二是“embodiment”,即“具身體驗”。不是打卡式地跑景點,而是站著讓微風拂面,享受夕陽照射的感覺。這是人類的獨特體驗,AI無法觸及。


以前我們花太多時間做PPT、寫代碼、記筆記,而這些現在AI都能幫我們完成。剩下的時間,我們可以去理解用戶的感受,體驗產品帶來的情感和歡樂,而不僅僅是提升效率。比如一款游戲,如果能讓玩家為英雄倒下而動容,這已經超出了AI的范疇。

所以,我認為AI讓我們重新發掘“感性”,逼著我們重新成為“人”,而不是像機器那樣活著。

騰訊科技:這個觀點和我們未發布的KK(《失控》作者Kevin Kelly)對談很一致。我們問KK未來人類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他說:“就是做人。”人本身就是社會。如果像《頭號玩家》那種設定,你進入虛擬世界,背後的數字人其實是程序,你會覺得很虛無,雖然感官上有刺激,但你知道背後是數字化的存在。真正有價值的,是人類。

劉嘉: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更重要,假設我們能時空穿越,把一個嬰兒送回6000年前的原始部落,這個嬰兒會比當時的部落孩子更聰明嗎?答案是不會。6000年是人類進化的滄海一粟,神經結構和基因幾乎沒變化。但如果是現在的你穿越回去呢?你就像個神一樣,懂天文地理,甚至物理、數學都能秒殺當地的智者。

這種差距來自哪裡?來自後天的教育

AI的最大幫助就是它是我們的外掛。就像游戲中的外掛,能讓你更強。我記不住所有的手機號碼,但我的手機幫我存下了所有。這就是AI的作用,它把世界的知識壓縮,等於你隨時帶著超級專家。

今天的問題不再是AI能否取代人,而是會用AI的人會取代不會用的人。像ChatGPT有三個版本:免費版、20美元的Plus版、200美元的Pro版,200美元版用戶會碾壓20美元版,20美元又會碾壓免費版。


AI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機會,擴大我們的“視界”,去觸達世界的每個角落。

我每天和AI待的時間遠超和人的時間,雖然不寫模型代碼,但它確實推動我思考。現在沒有人比AI思考得更深更快。

騰訊科技:我想挑戰一下劉老師的觀點,剛才您鼓勵我們多和人接觸,但您自己卻花這麼多時間跟AI接觸。

劉嘉:所以我覺得工作和生活不一樣。


工作中,AI是你打開世界的一把鑰匙,一個忠實助手。生活中,它不能成為全部。我常用一個比喻,健康的生活就像一座房子,中間有根大柱子支撐屋頂,四周有四根小柱子。中柱倒了,小柱子可以撐住,給你時間修復它。如果你只有中柱,那一倒房子就塌了。中柱代表你最想要的東西,比如工作或生活,四根小柱子則是朋友、興趣等。生活要平衡,不可只有工作或一個支柱。你剛才的挑戰很好,促使我總結一下觀點:

第一,人類的生活必須有人味,不能被AI“占滿”;

第二,我們要感性地體驗世界;

第三,工作上要大量接觸AI。

騰訊科技:剛才劉老師提到心理學的比喻,我也想問個問題。AI現在開始模擬人腦機制,但和人類還是有差距。我們看到它偶爾像人在思考,打破知識的死角,難道未來AI不會像人類一樣學習、思考,走向發展的另一條路徑嗎?

劉嘉:這是個好問題。AI目前的兩個坎:首先是創造力,AI還沒有“0到1”的創新能力。它能做傳統模式下的創新,但不能像愛因斯坦那樣,脫離牛頓力學創造廣義相對論。如果你只給大模型看傳統繪畫,它只能模仿傳統畫風,但不會創造像梵高那樣的作品。第二個問題是AI的學習是人類強加的,它沒有自驅力。人類有強烈的自驅力,因為我們有死亡意識,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AI沒有自驅力,它只會做你給它設定的任務。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