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讀書越多,被AI替代得越快?真相扎心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第二點,是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我們小時候總被教育不要質疑老師,老師說“1+1=2”,你就得信,如果你寫“1+1=3”就會被判錯。但這恰恰壓制了孩子的反思與探索。


大模型則不一樣。你可以不停地提問、反問、挑戰它,也可以讓它反問你。這樣可以激發孩子追根溯源的能力,真正形成獨立思考。

這其實就是蘇格拉底式的“產婆術”——相信真理藏在每個人心中,需要通過反復提問喚醒。AI是一個理想的“產婆”,能配合孩子探索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更現實的是,AI本身也有幻覺,它會胡說八道,甚至網上很多信息都是AI生成的,已經被污染。所以我們更需要培養孩子的洞察力,去辨別真假。這一點至關重要。

第三點,也是我最想強調的,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知識可以分三類:

已知的已知:比如1+1=2,AI和人都知道,AI做得更好。

已知的未知:比如我們知道蛋白質有結構,但還沒完全解析。這類工作AI也最擅長,能根據已有規則推演、補全。人類做起來反而效率低。

未知的未知:這個領域甚至連問題本身都還沒被提出,完全空白,黑暗一片。這才是人類最擅長的部分,也是AI做不到的。

我們不能把孩子困在“已知的未知”裡,比如去搞結構生物學這些“人類可以做但做不好”的領域。AI遲早會全盤接手,人類辛苦工作卻最終被替代。

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走進“未知的未知”,去探索尚未被定義的方向。這就是我們說的0到1的創造。

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一個概念叫“OOD”,就是“Out-of-Distribution”,即“分布之外”。AI一旦遇到OOD問題,就會從“智能”變成“智障”。而人類最擅長的,恰恰是這種超出訓練邊界的創新。

所以總結一下,培養孩子的三點能力是:

打開“視界”,讓他們看到更多、接觸更多,AI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擁有批判性思維,敢於質疑、敢於提問,不被權威綁架。


在未知領域中培養創造力,避免投入到AI很快就能取代的行業中。

未來最危險的是,孩子在明明有AI輔助的情況下,仍然被訓練成只會重復、缺乏想象的人。這才是教育真正該反思的問題。

騰訊科技:有網友想了解:現在小孩子適合用哪些大模型?比如文生圖、文生視頻、圖生視頻這些都要接觸嗎?

劉嘉:這個問題分兩部分。

第一,雖然我說程序員會被淘汰,但孩子還是應該學編程。因為編程訓練的是計算思維,就像我們當初學英語,不是為了成為語言學家,而是讓我們借此理解世界。學編程不是為了以後去寫代碼,而是要掌握和計算機、AI打交道的思維方式。


第二,關於推薦哪些大模型,國內的主流大模型都很不錯。DeepSeek模型性能也很好,但它偏技術展示,不是用戶產品。

至於圖像生成、視頻生成這些,其實是興趣培養類工具,對認知發展意義不大。如果真的要推薦兩項孩子必須掌握的技能:

第一,學編程;

第二,學會如何與大模型對話,怎麼問得具體、清楚、深入。

它就像一個知識淵博但有點懶的大師,如果你提的問題模糊,他可能應付一下。但如果你定義得很清楚,它能給出讓你震撼的答案。

騰訊科技:好,今天的時間也差不多了,我來簡單總結一下劉老師的觀點。

第一,就是使勁用AI、反復用AI。不僅要用,還要用得徹底、用得深入。

第二,AI不是讓人變“冷”,反而能幫助我們變得更有人味,因為它促使我們反思:人的獨特價值到底在哪。

第三,我們要思考下一代該如何與AI共處。既不能完全依賴,也不能完全回避,而是學會更有能力地使用它。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