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刚停火 伊朗就撑不住了?经济崩盘内部乱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伊朗德黑兰埃温监狱在6月23日遭以色列(专题)空袭后,于7月1日拍摄的毁坏景象。为期12天的伊朗以色列美国之间的战事虽已停歇,但笼罩在德黑兰上空的阴霾远未散去。诸多官方声音警告,战争随时可能重燃。此刻的伊朗,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经济动荡、深重的政治不确定性,以及在核未来问题上艰难抉择的严峻挑战。

核心症结在于,伊斯兰共和国究竟会因民族主义动员而变得更强大,还是因长期被否认的脆弱性被彻底暴露而变得更加脆弱。毫无疑问,伊朗领导人正处于一个真正的十字路口。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除了发布一段视频信息外,持续缺席公开场合,这引发了外界对其制定政策能力的广泛质疑,尤其是在以色列威胁持续存在的背景下。这种潜在的权力真空,或许会为体制内务实派的声音腾挪出空间,然而,这种转变能否真正实现,仍是未知之数。


6月22日,以色列的空袭,以及随后美国伊朗核设施和弹道导弹项目的轰炸,目标几乎全部集中在伊朗的核能力上。直至战争的第11天,以色列才真正打击了政权的强制性机构——包括巴斯基总部(下辖反暴乱部队)、伊斯兰革命卫队安全单位、执法情报部门,甚至臭名昭着的埃温监狱——但这些袭击来得相对较晚,几乎像是事后补救。通过优先打击核设施和导弹目标,而非政权的国内控制机制,以色列无疑表明,推翻伊斯兰共和国并非其核心目标。且鉴于推翻德黑兰政权所需的巨大代价,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以色列拥有此类政策选项。然而,这些迟来的空袭,依然向伊朗领导人发出了明确警告:若战事持续,他们将面临何种后果。


尽管领导层内部尚未出现明显的裂痕,但德黑兰所承受的压力不容忽视。这场战争并未解决伊朗的国内冲突或与外国敌对势力的紧张关系,而是仅仅改变了这些矛盾存在的形式。美国斡旋的停火也未能终结推动局势升级的根本危机。相反,战争改变了伊朗领导人运作的背景,迫使其可能重新评估战略和联盟。伊朗目前面临三重挑战:确保领空和边境安全、维持国内稳定,以及在另一轮潜在对抗,或通过阿曼等调解方抑或直接谈判(正如美国日益要求的那样)实现脆弱的对话重启之前,有效管理公众舆论。尽管存在诸多变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伊朗无法回到6月13日以色列袭击之前的状态。

经济困境与意识形态转向:战火下的伊朗内变伊朗国内,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严重的经济困境。经济学家们警告称,政府缺乏一套连贯的战后恢复计划,而受互联网封锁和动荡影响最严重的低收入群体,正迫切要求获得援助。据估计,冲突期间约有1300万伊朗人,包括零工和送货司机,失去了收入,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满情绪。“忽视贫困可能使一个贫困社会演变为不安全社会,”经济学家侯赛因·拉格法尔警告道。拉格法尔认为,若缺乏现金援助、食品补贴和工资保障,绝望情绪可能驱使部分民众与外国敌对势力合作。对动荡的恐惧正迫使政权在强力镇压与呼吁团结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


与此同时,停火协议的脆弱性显而易见。战争若重启,将进一步加剧经济破坏,从冲突期间估计损失的14亿美元石油收入,到导弹袭击的巨额成本(每轮可能高达数亿美元),都将是沉重的负担。以色列伊朗金融系统的网络攻击——这也是伊朗当局在战争期间大部分时间关闭互联网的关键原因——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与1980至1988年的两伊战争不同,此次冲突的重燃将威胁到石油化工设施等关键经济资产,这无疑将赌注提升至伊朗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意识形态上看,战后初期环境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政权从革命伊斯兰教转向伊朗民族主义。这一转变在自1979年以来一直优先考虑泛伊斯兰主义意识形态而非民族主义的政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哈梅内伊、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以及前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和哈梅内伊高级顾问阿里·沙姆哈尼等人物,现在经常以“民族尊严”为号召动员公众,这实际是在回避承认伊斯兰主义体系的失败。例如,哈梅内伊在6月18日的演讲中(这是他在战争期间从藏身处发表的三场演讲之一),伊斯兰教和巴勒斯坦事业被明显省略,取而代之的是针对战争疲惫民众的国土防御呼吁。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115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9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