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十年前的火爆专业,怎么成了"劝退顶流"?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如果横向和发达国家对比,那中国高校开设英语专业数量之多,确实不寻常。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大学开设专业数量最多的都是商科,而不会是语言类。


旺文社教育信息中心统计了2017年度日本正在招生的764所大学,共设2307个专业,5146个专业学科,其中开设最多的就是商科(经营学、经营情报学、商学、会计学),其次是社会学,语言学排第三。

美国也一样,商科无论是开设院校数量还是就读人数,都是最高的,而学外语专业的学生数一直处于相对下降趋势。1971年,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还占学士学位的2.4%,2005年已跌到只占1.2%,在就业市场上颇为困窘:在22-27岁的毕业生中,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年薪中值最低,仅有4万美元。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英语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直都比学外语的多得多,至少是其三倍;相比起来,汉语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但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只有655所本科高校,在各专业中仅排第十二,远不及英语专业广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度录取分数线几乎在文科中垫底的中文系,近两年倒是咸鱼翻生了,甚至有新闻系的学生自愿转系去读中文,这在以前实属不可思议,因为那时新闻系是文科录取分数最高的,但现在时来运转,新闻媒体艰难度日,中文系的所学倒是被认为有利于考公。


学生围绕着就业的指挥棒转,这无可厚非,但国内英语专业的困境,也正是由于它长久以来的定位模糊所致:乍看起来,它属于语言类,但实际上却起到了类似商科的功能,这一点师生其实都心知肚明,毕竟,恐怕极少有人读英语专业是想研究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更多的是因为想到毕业出来好找工作,在经济上行的年代里,似乎各行各业都需要懂英语的人才,不仅是进入外资企业的敲门砖,至不济也能去教英语,而“教英语”乍看是教育,其实在中国社会常常也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商务英语”专业一度那么流行,就是因为它“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学英语,但真正的目标是“商务”。

这种“表面上是A,实际上是B”的模棱两可,曾经是英专吃香的根本原因,因为它容纳了不同可能,但当形势发生变化时,却让它陷入“两头不搭”的尴尬处境。很多学生来读这个专业的目的不纯,原本就不是出于对英美语言文化的兴趣,而在求职时,仅有英语能力,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又已经远远不够了。再叠加各种时代变动,顿时陷入进退失据的迷茫之中。


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变局,现在出现了“英语+”的新方向,也就是英专学生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再发展一门相关技能,无论是工商管理,还是法律。也就是说,“英语”相当于是一个“集线器”(hub),将不同专业都“接入进来”(plug in)。这确实可以往精深方向发展,提高竞争力,但且不说这对相应师资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大大提升,还得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你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老板,是愿意雇一个了解法学的英专学生,还是一个懂点英语的法律系毕业生?

反过来说,这个专业当下的危机,其实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和经济日益复杂化、专业化的表征:靠单一技能就能“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竞争形态已经和以往完全不一样了,任何专业设置和技能训练必须切实回应社会的真实需求,同时回归自身真正不可替代的优势。及早看清这一点,并做出调整适应,才能找到出路,发现新的机会点。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55 Seconds and 7 DB Queries in 0.00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