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馮德萊恩:中國對俄的支持加劇歐洲不穩定和不安全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周二在在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關於歐中關系聯合辯論會上對中國提出了迄今為止最嚴厲的批評,抨擊了中方在俄烏戰爭上的立場及其貿易政策。


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的講話旨在闡述這位來自德國的政治家在兩周後與中國領導人進行重大攤牌之前的立場。這表明,從歐方的角度來看,此次峰會的前景正變得越來越黯淡。據外交消息人士透露,原定為期兩天的中歐領導人峰會已縮短為一天。應中方要求,雙方原定在合肥與商界團體會面的第二天的會議計劃被取消。

《南華早報》援引兩位消息人士報導稱,討論現已轉向於7月24日在北京舉行圓桌會議,與峰會同一天。據信,選擇安徽省合肥市是為了在中歐領導人峰會前營造一些積極的氛圍。


1984年,馮德萊恩的父親、時任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的阿爾布雷希特(Ernst Albrecht)促成了德國中國省份之間的伙伴關系協議,該協議至今仍在生效。然而,最近幾周,中歐關系的積極性卻像漏氣的輪胎一樣迅速消散。這在馮德萊恩周二發表的演講中得到了體現。

馮德萊恩在向歐洲議會的講話中說:“今年是我們聯盟與中國建交半個世紀的年份。這或許也是中國悠久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短短五十年間,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十倍以上。昔日的鄉村被特大城市所取代。超過八億人擺脫了貧困。中國從一個農業社會發展成為工業強國和清潔技術領導者。中國從一個欠發達國家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貸款國。中國一直是世界偉大文明之一。但在過去的五十年裡,它也已成為世界強國之一”。

馮德萊恩續指,“這使得我們與中國的關系成為本世紀余下時間最具決定性和重要的關系之一。但我們與中國的關系必須植根於對這一新現實的清晰評估。我一直強調:歐洲完全致力於與中國開展以成果為導向的接觸。歐盟委員會在去風險而非脫鉤方面正處於領先地位。我們,歐盟中國,是世界三大經濟和貿易強者中的兩個。但我們(中歐)每天的貿易額僅為20億歐元左右。這僅僅是我們與瑞士貿易額的兩倍”。

馮德萊恩說:“因為,雖然中國市場巨大,但我們的市場准入仍然有限。關鍵在於,盡管我們在全球挑戰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但歐洲也面臨著非常現實的風險。這些風險既是戰略性的,也是制度性的。它們影響著我們的安全和競爭力。這些風險源於中國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制度。它擁有獨特的手段來規避規則”。

馮德萊恩補充說,“例如,這使得中國能夠利用補貼的過剩產能湧入全球市場——不僅是為了促進自身產業發展,也是為了抑制國際競爭。最後,中國也已成為全球信息和網絡空間中一個強大的參與者。我們非常歡迎所有中國人就我們共同關心的全球問題發表意見。但我們將高度警惕任何形式的影響力行動和針對歐洲的網絡攻擊”。


馮德萊恩稱,“這些現實確實給歐洲帶來了真正的挑戰。我們已開始著手應對這些挑戰。無論是降低我們的經濟和產業風險,還是運用我們新的貿易防御措施工具箱,亦或是在中國持有依賴性,如果不是完全壟斷的話的領域實現供應鏈多樣化”。

馮德萊恩續稱,“與此同時,我相信,我們也有機會與中國建立更有意義的伙伴關系。但要推動我們的關系向前發展,我們需要在長期僵持不下的問題上取得真正的進展,並找到公平的解決方案。可預測性和可靠性——這才是我們能夠為共同利益而努力的方式。這也是我將在本月晚些時候舉行的歐中峰會上傳達的信息”。


“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三個優先事項”

馮德萊恩告訴議員們,“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三個優先事項。首先,重新平衡與中國的經濟關系。其次,去風險。第三,推進包括氣候在內的全球議題外交”。

就歐中貿易關系,馮德萊恩指出,“關於我的第一點。中國正保持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去年,中國歐盟的貿易順差已超過3000億歐元。與此同時,歐洲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難度卻越來越大。由於北京的‘購買國貨’政策,我們的產品在公共采購中遭受著系統性的歧視。‘中國制造’的商品和服務在公開招標中自動獲得20%的價格優勢”。

馮德萊恩表示:“這簡直不公平。這個體系明顯被操縱了。因此,我們已采取行動,重新平衡醫療器械的公共采購市場。因為這是一個基本的對等問題。歐洲仍然保持著基本開放——但我們大多數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正在迅速下降。我們希望看到我們長期以來的市場准入請求取得切實進展”。

馮德萊恩亦指,“國家補貼的產能過剩問題也是如此。中國不能依賴出口來解決國內經濟挑戰。產能過剩必須從源頭入手解決——不能簡單地轉嫁到全球市場上。這正是我們對電動汽車調查背後的明確信息。有趣的是,我們看到中國國內已開始就產能過剩、無序壓價和市場扭曲等問題展開嚴肅的辯論。他們明白,解決國內挑戰不能以犧牲他人為代價”。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