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虽然我们撞了车,但表扬了自己,还教育了你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看,温度不算高,大部分人都没事,我们处理得很好,局面完全在控制之中。


但常识告诉我们,在那个像铁皮罐头一样的车厢里,闷了将近三个小时,怎么可能只有一个乘客感到不适?

从现场流出的视频里,连列车员自己都热得满身大汗,衣服湿透。


在那种密闭、缺氧、闷热的环境里,老人、孩子或者有基础病的乘客,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

工作人员采取了措施,但依然有人晕倒,这恰恰说明现有措施根本不够,应该立刻升级方案。可他们不这么认为。

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们的“专业研判”:

期间,列车工作人员对车内闷热和旅客耐受情况跟踪研判…..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我就想问问,现在运猪的车,天热了都知道要洒水降温,怎么到了人这儿,满满一车人被当成沙丁鱼罐头闷了三个小时,已经有人晕倒了,居然还“未达到紧急程度”?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车停的地方没站台,车门离地1.5米多,天又黑,怕大家下车出危险。

这个逻辑就更奇怪了。

一方面,你们认为情况还没到需要破窗的程度;

另一方面,你们却在外面准备了10辆救护车。这不矛盾吗?

到底是急还是不急?你们自己先商量好行不行?

到底什么情况才算“紧急”?要等到有人休克、有人死亡才算吗?

你们的“研判”,标准到底是什么?

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指标?比如车厢里温度多少度、二氧化碳浓度多高,就必须开门?

什么都没有!全凭你们“觉得”。

乘客的感受不重要,乘客的意见不采纳,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这种高高在上的傲慢,简直让人无力吐槽。


而下次遇到还是无法妥善应对,乘客们还是要再次期盼有勇士挺身而出、舍己为人……

只是,这个通告一出,以后就更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了。

但是这个责任到底应该谁来承担呢?

整篇通报看下来,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

明明是你们铁路系统自己的调度失误引发了这场事故,结果在通报里一笔带过。

反倒是把焦点全对准了那个砸窗的乘客,还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


通报就像一篇自我表扬稿,絮絮叨叨地讲自己多么辛苦、多么用心良苦,连自己发了40瓶水这种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

唯独忘了最重要的两个字:道歉。

总结一下这篇通报的核心思想就是:“我没错,都是为你们好。这次砸窗的事,我大人有大量,批评教育一下就算了。”

所以,当这篇通报最后还呼吁大家要听从工作人员安排时,我只说觉得非常好笑。

朋友,你必须要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对你的人生绝对有好处:

在危险的情况下,无视规则紧急避险正当防卫以人命为本应该是每个人的权力。

哪怕是规则再完善、演练再频繁、措施再精准,你都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寄托在别人遵守规则和不出错误之上,你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要命的时刻不砸窗,等死了就不用砸了。

所以我觉得当时同一车厢的人,都欠那个砸窗的小伙子一声“谢谢”。

往小了说,他为大家争来了一口救命的新鲜空气;

往大了说,在那个所有人不知所措的时刻,他比谁都更勇敢。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4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