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雖然我們撞了車,但表揚了自己,還教育了你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話的潛台詞就是:你看,溫度不算高,大部分人都沒事,我們處理得很好,局面完全在控制之中。


但常識告訴我們,在那個像鐵皮罐頭一樣的車廂裡,悶了將近三個小時,怎麼可能只有一個乘客感到不適?

從現場流出的視頻裡,連列車員自己都熱得滿身大汗,衣服濕透。


在那種密閉、缺氧、悶熱的環境裡,老人、孩子或者有基礎病的乘客,隨時都可能出現危險。

工作人員采取了措施,但依然有人暈倒,這恰恰說明現有措施根本不夠,應該立刻升級方案。可他們不這麼認為。

而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他們的“專業研判”:

期間,列車工作人員對車內悶熱和旅客耐受情況跟蹤研判…..車內雖悶熱但沒有達到馬上開啟車門和破窗應急預案的緊急程度。

我就想問問,現在運豬的車,天熱了都知道要灑水降溫,怎麼到了人這兒,滿滿一車人被當成沙丁魚罐頭悶了三個小時,已經有人暈倒了,居然還“未達到緊急程度”?

他們給出的理由是:車停的地方沒站台,車門離地1.5米多,天又黑,怕大家下車出危險。

這個邏輯就更奇怪了。

一方面,你們認為情況還沒到需要破窗的程度;

另一方面,你們卻在外面准備了10輛救護車。這不矛盾嗎?

到底是急還是不急?你們自己先商量好行不行?

到底什麼情況才算“緊急”?要等到有人休克、有人死亡才算嗎?

你們的“研判”,標准到底是什麼?

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指標?比如車廂裡溫度多少度、二氧化碳濃度多高,就必須開門?

什麼都沒有!全憑你們“覺得”。

乘客的感受不重要,乘客的意見不采納,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這種高高在上的傲慢,簡直讓人無力吐槽。


而下次遇到還是無法妥善應對,乘客們還是要再次期盼有勇士挺身而出、舍己為人……

只是,這個通告一出,以後就更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了。

但是這個責任到底應該誰來承擔呢?

整篇通報看下來,你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

明明是你們鐵路系統自己的調度失誤引發了這場事故,結果在通報裡一筆帶過。

反倒是把焦點全對准了那個砸窗的乘客,還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


通報就像一篇自我表揚稿,絮絮叨叨地講自己多麼辛苦、多麼用心良苦,連自己發了40瓶水這種細節都記得一清二楚,

唯獨忘了最重要的兩個字:道歉。

總結一下這篇通報的核心思想就是:“我沒錯,都是為你們好。這次砸窗的事,我大人有大量,批評教育一下就算了。”

所以,當這篇通報最後還呼吁大家要聽從工作人員安排時,我只說覺得非常好笑。

朋友,你必須要明白一個樸素的道理,對你的人生絕對有好處:

在危險的情況下,無視規則緊急避險正當防衛以人命為本應該是每個人的權力。

哪怕是規則再完善、演練再頻繁、措施再精准,你都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寄托在別人遵守規則和不出錯誤之上,你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要命的時刻不砸窗,等死了就不用砸了。

所以我覺得當時同一車廂的人,都欠那個砸窗的小伙子一聲“謝謝”。

往小了說,他為大家爭來了一口救命的新鮮空氣;

往大了說,在那個所有人不知所措的時刻,他比誰都更勇敢。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