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招生组的故事:"很多信息并不神秘,也不需要花钱"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黄怡在江浙地区一所985高校读博士。2017到2024年间,她一直参与南方某地级市的招生工作。尽管各高校在招生组织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会分配到各个学院,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大都会前往本院负责的生源地开展线下招生宣传和咨询服务。


据黄怡介绍,由于招生老师数量有限,每个地级市通常只配备一到两名招生老师,服务范围也覆盖地级市下辖的各县乡。不过,考虑到生源聚集度和活动举办条件等因素,线下招生宣传一般集中在市第一中学,其他学校则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沟通。

在招生咨询的过程中,黄怡能明显感受到不同地区的家长和学生的差异。“大城市的家长普遍准备比较充分,高考前就已经对各个学校和专业有过了解,咨询时方向更明确。相较之下,地级市的家长了解程度会低一些,而县域地区的家长则很少主动联系招生老师。县级学校高分段学生往往只有个位数,他们大多依赖学校获取志愿填报信息,很多考生甚至根本不知道有招生组这样的渠道。”


如果有来自乡镇的家长和孩子前来咨询,黄怡总是会尽力分享一些志愿填报的技巧。在她看来,要跨越信息壁垒,弥合信息沟壑,考验的是考生和家长是否具备充分利用正规渠道的精力和能力。“很多信息并不神秘,也不需要花钱,我们招生老师提供的咨询服务是完全免费的。你完全可以多浏览一下官网或官方平台,多联系几个学校,多问几位招生老师,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就能避免不少弯路。”

但事实是,并非所有群体都具备这样的精力和能力。黄怡做招生工作七年,也见证了许多遗憾。

比如,某个镇上的考生,分数足够上一所排名靠前的985高校,家长却执意听信熟人建议,选择了一个据说“就业更好”的普通“211”高校。孩子的班主任也极力劝说,家长却觉得班主任和招生老师是在“合伙骗他们”。



2025年6月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考生和家长参观世界语言博物馆(视觉中国/图)


立场与误区

这些遗憾,也有部分源于信任的缺失。

2025年6月底,恰逢高校招生组奔赴各地之际,黄怡偶然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条帖子,题图用黑色粗体字写着——“不要相信高校招生组!”


发帖人称,自己当年高考位列东北某省第166名。按照往年位次,进入某江浙沪985高校有些悬,但是那所学校招生组的老师却告诉他分数“非常稳”,并以扩招为由让他放心。结果,这位考生的分数刚好压在投档线,但语数总分低了4分。

留言区很热闹,不少人追评,自己也曾被招生组联系,但最后也没能录上。有人认为是“招生组的预测模型滞后了”,有的则表示“招生组就是能骗一个是一个,反正你没进,他们也没损失”,还有的言之凿凿“招生组现在都做成生意了”……

黄怡很痛心,部分招生老师的不专业败坏了高校招生老师的整体形象。她也希望澄清大众对招生工作的一个常见误区——“招生老师联系我了,代表我一定能被录取。”

据黄怡介绍,招生老师一般会根据经验和当前掌握的信息,联系那些大致位于本校预估提档线附近的考生,波动范围为预估提档线的上下10分左右。对于非985高校,分数波动范围可能更大。

“被联系仅仅意味着你的分数可能处于我们关注的范围内。”黄怡强调,考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平行志愿都务必把握好。“最终的分数线是由省考试院根据全省情况划定的,并非招生部门能够决定的。严格来说,分数线不可预测,没有任何招生老师能够绝对‘保证录取’。招生老师仅能判断考生被学校和特定专业录取的概率。”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