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招生组的故事:"很多信息并不神秘,也不需要花钱"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也有家长会询问招生老师如何放弃其他学校的强基计划或者公费师范生。由于各高校每年的强基计划都有名额限制,若考生确认参加校考后未按规定参加,将导致这一提前批名额作废。因此,已确认参加强基计划校考的考生若无故放弃,学校会将情况通报给生源省份的考试招生机构,并如实记录在考生的诚信档案中。此外,这也可能影响高校后续在违约学生所在高中的提前批招生计划。


在高考分数公布后,常有考生家长发现自家孩子的成绩足以报考其他更具优势的高校或专业。为了不浪费孩子辛苦挣得的分数,部分家长可能就想“另辟蹊径”,比如尝试通过特定话术转移责任,拿到录音后谎称是其他高校招生老师劝其放弃,希望借此减轻对自身毁约的负面影响。




6月29日,湖北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咨询会(武汉)专场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招生负责人向考生家长介绍招生政策,一个孩子好奇地看着旁边的机器人(视觉中国/图)

口才与真诚

除了解答学校和专业的录取概率,招生组还负责帮助考生和家长填补信息空白。

通常,招生老师会向考生和家长介绍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包括考生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就业前景、保研机会及出国交流政策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呈现很难绕开与其他院校或专业的对比。

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如何呈现,因人而异。不同的招生老师基于各自的立场、经历和视域的差异,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答路径和建议。


在社交网络上,不乏一些考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招生组之间的“隔空辩论”:比如部分非一线城市985高校招生人员可能会强调“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而一线城市的高校则回之以“光城市就输了”;又比如一方会称自己的经济学更偏“市场经济”,将另一方的学科体系称为“过时的计划经济”,另一方则回击称“光排名就输了”……

“挖人”的现象还是存在。


比如,一位考生原本决定报考A校,但由于无法被心仪的专业录取,她很关注学校的转专业政策。此前,A校的招生人员已为她详细介绍了政策,认为转专业成功的机会“很大”。然而临近志愿填报截止日期,这位考生却决意改投B校。

原来,由于B校相关专业较A校的录取位次低,对方承诺可以直接录取到该专业。考生和家长倾向于求稳,所以最终改投能保证专业的B校。

这是范柒今年亲历的一场“被挖”风波。他就读于某一线城市985高校,已参与本科招生工作多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不断放宽本科生转专业限制,初衷是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最适合的专业,不必被高考时录取的专业所束缚。然而,这并不等同于来去自由:比如有的学校只允许院系或学部内转,又或者可以自由转出,但接收的院系会有严格的筛选机制。

“即使在100个(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中有99个成功,也不能因此就向学生保证转专业一定能成功。对学校来说,这个学生可能只是录取的几千分之一,但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个‘一’就是唯一。为了吸引高分学生而过度宣传转专业的自由度,甚至让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是极不负责任的。”范柒介绍说。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1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8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