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没有三毛的一带一路:当代中国的流动性幻觉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天很多的“一带一路”故事看起来成功——数据漂亮、投资回报稳定、当地就业提升——但文化上却沉默无声。 因为我们输出的不是“文化”,而是“样板”。 这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文化摹本的复制。 我们输出的不是对异域世界的深刻理解,而是中国内部秩序和市场模式的延伸。 我们很少再在历史和地理的尺度上去重新想象中华文化。


我们可能已经接受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逻辑:只要带动了GDP,就代表我们与世界成功对话了。 但这种经济殖民式的自满,其实掏空了文化的土壤。 三毛当年不过一介女子,却在撒哈拉完成了一种跨文化的生命写作。 今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全球奔走,但却很少有人用在地语言记录一次诚实的跨文化生活经验。 那是一种文化虚无的集体症状。

我们不缺“走出去”的能力,但缺乏“走进去”的愿望。 我们可以去很多地方,但越来越不愿在那里发生文化的移动与感受。 这是一种表面扩张下的深层收缩。

如果说,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曾经靠翻译、办报、著书、结社去建构一种跨文化身份,那今天的我们是否愿意去问:我们的文化存在,是否还有“他者”作为参照? 我们的文明观,是否能再度从疆界之外,找回一种新的自我想象力?

没有三毛的一带一路,也就只是一条铺满钢筋水泥的沉默长路。 它连通了贸易,却没有连接灵魂。
1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