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紅色沙漠》重映:工業文明下的精神絕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恐怖分子》劇照


另一類關乎工業文明的視景是污染、廢棄、垃圾的景觀,這在《紅色沙漠》裡也多次有所展現。不過,安東尼奧尼特意用幾乎是黑白的色彩來強調灰暗的文明廢墟,這些荒涼的景觀完全沒有片名中紅色的鮮艷。那麼,“紅色沙漠”的意象或許可以解讀成荒蕪環境下的某種無法滿足的激情,這在貨櫃的紅色小屋那場六人戲裡展示得淋漓盡致。在影片的開頭,茱莉亞娜的精神饑渴先是反映在她的生理饑渴上:她甚至饑不擇食地從一個陌生的罷工工人那裡買來已經被啃過的面包來果腹。在貨櫃屋,她也公開和私下兩次表示想要做愛。當然,肉體上的欲望與精神上的貧瘠是密不可分的:茱莉亞娜發生車禍後烏果在異國他鄉並未趕回來照料她,她夜裡不適驚起有低燒時烏果冷冷地說是正常的,當她表示真的很想做愛時烏果只是淡笑著敷衍。甚至外遇的情人科拉多也無法給予她實質的幫助,最終只能離她而去。




《紅色沙漠》多次展現工業文明污染、廢棄、垃圾的視覺景觀

只有一度出現的紅色貨櫃屋,襯托出茱莉亞娜等六人的短暫激情和適度放縱。六具肉體擠壓在狹小的空間內,時而說些出格的話,時而做些出格的動作,甚至為了取暖,最後拆下紅色的木板當柴燒。紅色的木柴化為紅色的火焰,象征著內心燃燒的激情。但這短暫的紅色只能與精神荒漠的世界共存,就像茱莉亞娜“夢見被流沙淹沒,越陷越深”。




茱莉亞娜,被塑造成在工業文明環境下受侵害的脆弱女性


茱莉亞娜的形象,被塑造成在工業文明環境下受侵害的脆弱女性。她遭遇的車禍,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恐慌症——她自稱“害怕街道、工廠、色彩、人群……”,並且經常處於神經質的驚悸狀態——都是源於代表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汽車的無妄之災。盡管醫院的目標是使她“重新調整回到現實中來”,但茱莉亞娜堅稱“真實裡有令人恐懼的事物”。在整部影片裡,只有她在幻想故事中虛構的烏托邦是美好的,因而“沒辦法一邊眺望大海,一邊又對陸地上的人和事保持著興趣”。

在這個故事的末尾,神秘的女聲歌唱令人想到希臘神話裡塞壬的歌聲,也就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描述的,遭到以工具理性為原則的奧德修斯刻意拒斥的感性誘惑。而“像一塊塊肉體”的海邊岩石也令人聯想到安東尼奧尼後來在電影《扎布利斯基角》裡真正展示的漫山遍野的原始裸露肉體。自然,不論是外在的大自然,還是內在的身體自然,在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裡都呈現為現代文明的反面。問題在於,這樣的理想自然在現實中能夠實現嗎?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