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杨少华:蔫了一辈子,逗乐几代人(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杨少华去世前的三四天,韩兆刚从三亚回来,到天津见了杨少华。按照杨少华的口味,平时要下馆子吃高档菜,那天却吃了最日常的炸酱面,在当时,他便感到杨少华“说话费劲”,两人合了影,分别时,韩兆下意识给了杨少华一个吻,走到远处,韩兆回头看,杨少华冲他笑得灿烂,韩兆对杨少华鞠了一躬,杨少华同样回了一个,韩兆又磕了个头,那是两人最后一面。


韩兆说,今年5月《杨光的快乐生活》剧组搞20周年聚会,现在想起来倒像是提前安排好的告别。

媒体报道中的杨少华不羞于提起年轻时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也不讳言曾经贫苦生活给他带来的深深印记。江湖传闻中,他有抠门、斤斤计较的一面,但作为晚辈的韩兆,则感受到了杨少华的慷慨,“在我穷困潦倒时,他经常请我吃饭,还经常突然说,我这个皮夹克送你,我这表你喜欢吗?你都拿去。”


来到吊唁现场的还有70岁的朱远文和她42岁的聋哑儿子,他们是天津本地人,决定送老先生最后一程。这对母子都是杨少华的观众,上世纪80年代初,不到30岁的朱远文和同事们曾挤着公交车赴剧场看了一场又一场杨少华的演出。那时相声重新被捡起,人们围在剧场中,听到什么都乐。

进入21世纪,她的孩子长大,看到电视里播放的《杨光的快乐生活》,“他虽然听不见,但观察力强,只靠演员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也能感觉到快乐。”

━━━━━

没爹娘的小孩说相声

贫苦的记忆笼罩着杨少华的一生。1931年,他出生在北京,早年间的采访里,他形容自己是“没爹没娘的小孩”,跟着姐姐一起长大。

12岁,他到西单附近一家鞋厂当学徒,鞋厂旁有家启明茶社,这是当时的“相声大本营”,云集了常连安、张寿臣、马桂元、郭荣启、侯一尘等京津两地相声名家。少年杨少华常溜进启明茶社,躲在角落里偷听相声。在启明茶社旁的明园茶社,杨少华给自己找了个检场的差事,换节目时摆鼓,晚上散场时摇铃。


常宝霆比杨少华大三岁,给他开的蒙。常宝霆教给杨少华《六口人》《反七口》《八扇屏》。这些词,一直到快90岁,杨少华还背得出。

杨少华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为了背词,他找来上学的小孩,给他们糖吃,要他们念给他听,《地理图》《报菜名》都是这样学来的。也是因为不识字,杨少华想要拜郭荣启为师,一开始,“郭先生不乐意,没承认我是他徒弟。”

但泡在相声里,偶尔得老先生指点,杨少华16岁开始登台演出。




▲ 杨少华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是喝茉莉花茶,他用过的茶具还在生前居住的卧室里。新京报记者 李冰洁 摄

中国成立后,启明茶社关张。19岁那年,因为姐姐嫁人,杨少华跟着姐姐去了天津,进了钢厂当工人。

曾经一起说相声的常宝霆也到了天津,常宝霆建议他到天津市曲艺团去,但因为钢厂给钱比曲艺团多,杨少华没有答应。后来钢厂效益下降,家里生了一连串的男孩,经济困难,杨少华白天上班晚上业余说相声

再后来,杨少华成为专业演员进了南开区曲艺团。马志存做捧哏,他做逗哏,一段《山东话》捧红了两个人。之后,马三立联系他,邀请他进入天津市曲艺团,每月单给20块钱,给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做捧哏。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