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楊少華:蔫了一輩子,逗樂幾代人(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楊少華去世前的三四天,韓兆剛從三亞回來,到天津見了楊少華。按照楊少華的口味,平時要下館子吃高檔菜,那天卻吃了最日常的炸醬面,在當時,他便感到楊少華“說話費勁”,兩人合了影,分別時,韓兆下意識給了楊少華一個吻,走到遠處,韓兆回頭看,楊少華沖他笑得燦爛,韓兆對楊少華鞠了一躬,楊少華同樣回了一個,韓兆又磕了個頭,那是兩人最後一面。


韓兆說,今年5月《楊光的快樂生活》劇組搞20周年聚會,現在想起來倒像是提前安排好的告別。

媒體報道中的楊少華不羞於提起年輕時物質生活的極度貧乏,也不諱言曾經貧苦生活給他帶來的深深印記。江湖傳聞中,他有摳門、斤斤計較的一面,但作為晚輩的韓兆,則感受到了楊少華的慷慨,“在我窮困潦倒時,他經常請我吃飯,還經常突然說,我這個皮夾克送你,我這表你喜歡嗎?你都拿去。”


來到吊唁現場的還有70歲的朱遠文和她42歲的聾啞兒子,他們是天津本地人,決定送老先生最後一程。這對母子都是楊少華的觀眾,上世紀80年代初,不到30歲的朱遠文和同事們曾擠著公交車赴劇場看了一場又一場楊少華的演出。那時相聲重新被撿起,人們圍在劇場中,聽到什麼都樂。

進入21世紀,她的孩子長大,看到電視裡播放的《楊光的快樂生活》,“他雖然聽不見,但觀察力強,只靠演員們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也能感覺到快樂。”

━━━━━

沒爹娘的小孩說相聲

貧苦的記憶籠罩著楊少華的一生。1931年,他出生在北京,早年間的采訪裡,他形容自己是“沒爹沒娘的小孩”,跟著姐姐一起長大。

12歲,他到西單附近一家鞋廠當學徒,鞋廠旁有家啟明茶社,這是當時的“相聲大本營”,雲集了常連安、張壽臣、馬桂元、郭榮啟、侯一塵等京津兩地相聲名家。少年楊少華常溜進啟明茶社,躲在角落裡偷聽相聲。在啟明茶社旁的明園茶社,楊少華給自己找了個檢場的差事,換節目時擺鼓,晚上散場時搖鈴。


常寶霆比楊少華大三歲,給他開的蒙。常寶霆教給楊少華《六口人》《反七口》《八扇屏》。這些詞,一直到快90歲,楊少華還背得出。

楊少華沒讀過書,不認識字,為了背詞,他找來上學的小孩,給他們糖吃,要他們念給他聽,《地理圖》《報菜名》都是這樣學來的。也是因為不識字,楊少華想要拜郭榮啟為師,一開始,“郭先生不樂意,沒承認我是他徒弟。”

但泡在相聲裡,偶爾得老先生指點,楊少華16歲開始登台演出。




▲ 楊少華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是喝茉莉花茶,他用過的茶具還在生前居住的臥室裡。新京報記者 李冰潔 攝

中國成立後,啟明茶社關張。19歲那年,因為姐姐嫁人,楊少華跟著姐姐去了天津,進了鋼廠當工人。

曾經一起說相聲的常寶霆也到了天津,常寶霆建議他到天津市曲藝團去,但因為鋼廠給錢比曲藝團多,楊少華沒有答應。後來鋼廠效益下降,家裡生了一連串的男孩,經濟困難,楊少華白天上班晚上業余說相聲

再後來,楊少華成為專業演員進了南開區曲藝團。馬志存做捧哏,他做逗哏,一段《山東話》捧紅了兩個人。之後,馬三立聯系他,邀請他進入天津市曲藝團,每月單給20塊錢,給馬三立的兒子馬志明做捧哏。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