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廉價救命藥的代價:美國仿制藥的前世今生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今年年初,對仿制藥藥效的質疑,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人們依稀記得2018年,有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藥神》曾經熱映。上映首周票房就突破了10億元人民幣。那時候許多人開始認識“仿制藥”的概念,知道它可以成為價格高昂的藥物的替代品,救人性命。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不是一個新話題。


就在《我不是藥神》放映的第二年,美國書店裡出現了一本非虛構作品《仿制藥的真相(謊言之瓶)》。該書的作者是美國調查記者凱瑟琳·埃班(Katherine Eban)。她本科畢業於常青藤名校布朗大學,並以羅德學者的身份獲得了牛津大學的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凱瑟琳·埃班是一位十分優秀的調查記者,長期關注兩個領域:國土安全以及醫療健康領域。她的這部紀實作品,通過長達十年、在四個大洲對患者、醫生、藥監機構、舉報人和仿制藥制造商的深入采訪,描繪出一個跨國、跨行業的復雜圖景,揭示了仿制藥制造過程中的造假行為、監管漏洞和由此帶來的潛在公共健康危機。

作者凱瑟琳說,她試圖回答一個問題:我們吃進嘴裡的藥,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仿制藥的真相》

作者: [美] 凱瑟琳·埃班

譯者: 高天羽


博集天卷|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20年10月




克利夫蘭診所的可疑藥品

患者們對於仿制藥和專利藥物的想象是這樣的:在一個藥物還在專利期中的時候,制藥企業會大賺特賺利潤,而其他企業因為法律壁壘不能生產這種藥物。一旦專利期到了,因為專利的信息早已公開,其他企業就可以迅速按照專利的信息快速生產藥物,使得價格更為低廉,讓患者和他們的家庭受益。大型制藥企業利欲熏心,做的就是寧可忽視民眾的需要,也要賺取利潤的勾當。生產仿制藥的公司,則掙扎著為民眾伸張正義。政府呢,他們為什麼不顧百姓的福祉?因為政客們與大企業蛇鼠一窩,沆瀣一氣。

而事實遠比這復雜得多。在上述每一個環節上,都比這復雜得多。

埃班的書裡,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克利夫蘭診所的真實故事。

克利夫蘭是美國俄亥俄州一座曾經繁榮程度超過紐約的城市。這座美國工業的誕生地在制造業走下坡路之後開始衰落,但位於該城市的克利夫蘭診所卻一直是美國最著名的醫療機構之一。尤其是它在心臓病學、心血管外科等領域一直在醫療機構排名中穩居榜首。

在克利夫蘭診所工作的心臓外科醫生哈利·利弗接到一個電話,他的一個患心臓病的親戚在服用了一種利尿劑呋塞米之後,好像沒有任何效果,反而讓患者的體液無法排出,導致病情惡化。利弗醫生問他:“你吃的藥是哪一家藥廠生產的?”親戚看著藥瓶的標簽回答:“印度,蘭伯西”。利弗馬上給他換了一種由一家以色列公司生產的產品,那位親戚排出了15磅的液體。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8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