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一本書讓鄧小平震怒 他斗膽觸碰中共死線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網絡照片)


一九八三年中國統計年監的出版

在香港雖然更深地接觸資料,了解到不少毛周王朝的內幕,但大饑荒的材料仍有限。一九八四年夏天,一位北京社科院出來的生意人王俊銘先生告訴我,一九八三年的《中國統計年監》出版了,你可以找來看看。對數字絕不陌生的我,拿到這本滿是數字的書,一下子便發現,他們公布了一九四九到一九八二逐年的統計資料!因為以前的官方統計,在一九五七年之後,就空白,跳到一九六二年,顯然是將大饑荒四年的數據封鎖起來,見不得人。現在這四年的人口等數據都有了。


雖然,並不理想,如一九六O年人口銳減一千萬整,沒有零頭——這哪像統計資料嘛,但好過沒有。我興奮而不眠地在數字中探索,估算出五八至六一年“非正常死亡”人數是一千五百三十萬。後來,我又看到一套《中國人口》叢書(聯合國資助出版),分各省市三十二冊,不僅有數年人口數,還有死亡人口的“絕對數字”,我到處尋找,於一九九三年查到了各省的數據,便以五七年和六一年正常的死亡平均數,來估算四年大饑荒的非正常死亡數。得出二十四個省死於饑荒的總人數為二千零四十萬人。

一九八四年十月號《九十年代》月刊(已由《七十年代》改名)在中共建國三十五年專題中發表我以“牧夫”署名的文章《中共治國三次大挫敗》,其中主要論述是“大躍進”引致之大饑荒。文中提出餓死人數之估計,還以官方數據,駁斥大饑荒的自然災害之說,從外貿資料指出大饑荒期間糧食出口太多,進口大減,是令饑民處於死亡線的原因之一。當然,公糧征收超過正常標准一倍,更是饑荒的主因。也駁斥了蘇聯撤援的說法。

鄧小平內部批評牧夫文章

一個月之後,十一月十二日,總編輯李怡叫我談話,告訴我中大教授李南雄傳話,有大陸學者來港打聽牧夫是誰,鄧小平點名批評牧夫《三次大挫敗》一文(編注:牧夫為金鍾在八十年代常用的筆名),指示十月號《九十年代》月刊不准在國內流傳。李說,昨晚他又將我的文章詳讀一遍,覺得寫得持平,沒有情緒化,都是根據官方資料。不知何以如此被重視?

接著,李怡召集編輯方蘇一道商討這件事。李說,可能是文章把三十年全否定了,鄧要維護黨;方說,中共老是只准自己說,不准別人說。他可以否定,你不能去否定。我則表示,這篇文章份量不輕,有新觀點,把批評具體化了,他們受不了。你可以籠統批評大躍進怎麼錯,但要具體批就不行。我還談到對大躍進餓死人的感受,說那麼慘,提起來都會哭……我還表示,鄧的批評顯示雜志的影響力。


過兩天,十四日,李怡請大家在合和中心飲茶。他笑著說,牧夫已是“鄧小平級的人”,應該由我來請客。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以上是根據我當年日記摘錄的部分細節。


中共領導人點名批評一名香港的評論家,確實是絕無僅有的事。李曾表示,他將披露鄧的批評,但他沒有做。我也沒有“跟進”。

這件被老鄧點名批評的事,經過大致如此。事隔二十四年,這樣寫出來並非炫耀我的文章如何高明,事實上,我的一點功夫比之後來幾位學者的研究,是很膚淺和簡約的(例如曹樹基查過上千冊縣志及明清的史藉,作背景分析)。只不過我用的方法和作出的結論沒有大的問題。我沒有忘記李卜克內西的一句話,他說,知識份子斗爭的武器是論據。值得解讀的是:

鄧小平為什麼要批評我的文章?

一、鄧點名批評的真實性。我雖然沒有專門去做證實,但估計是可信的。根據是,當時《九十年代》這個刊物和北京當局的關系,不是香港一般媒體可以相比。雖然,該刊在八O年之後,言論方向已向右轉,但組織關系如何,是外人很難明白的。該刊七O年創刊以來,一直是中共統戰海外青年知識份子的一個重要陣地,在港共中的地位大大高過今日《鏡報》月刊。由於其七十年代追隨文革的極左路線,而中共已否定文革,其言論向右轉乃是不得不為的選擇。但該刊八十年代初期至少還維持著和北京方面的某些內部聯系,仍是一份有統戰價值的中共高層重視的內參讀物。而透過官方學者傳話,並非小道消息。

二、鄧為什麼要批評牧夫這篇文章?現在看來,比較清楚,那就是反映了中共高層,尤其是鄧小平這號人,完全了解中共內部的要害所在,而不能容忍公開地揭露其要害。具體說我的文章令老鄧不安之處,不在於估算了大躍進餓死人的數字大小(我的估算明顯偏低),而在於確鑿地指出餓死人的原因,戮穿了他們維持多年的謊言,將餓死這麼多人的罪責完全歸結到中共政策上面:苛政猛於虎。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