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黄仁勋访华谈芯片、AI:5成顶尖人才在中国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05 算力需求远远不够


问:你认为算力是否被高估了?或者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算力,企业就无法发展AI?我猜你一定听说过算力焦虑这个词。对此你怎么看?

黄仁勋:你是说算力太多还是太少时会焦虑?目前显然是算力不足。我自己对此就深有体会。在英伟达,如果没有足够的计算资源,我们研发芯片、系统、网络架构、算法和软件都会举步维艰。如今我们为工程师配备了许多AI超级计算机,但他们每天都在为算力发愁,恨不得能再多十倍的资源。


这充分说明,新时代的计算革命已经不再局限于键盘输入和手工编程,而是进入了AI机器学习的新纪元。当AI承担了主要的学习任务后,我们自然就会渴望更强大、更快速的计算机,以解决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我认为算力焦虑在未来十年内都不会消失,这是所有工程师都在面临的共同挑战。

问:在AI领域有三个关键因素:算法、算力和数据。不过现在,我不确定你是否认为人们更关注算力?如果没有算力,AI可能就无从谈起?

黄仁勋: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你可能不太了解背后的技术脉络,AI的发展是分阶段演进的。

第一代AI是感知智能(Wave 1),第二代是生成式AI(Wave 2),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三代:推理AI阶段。推理就像人类的思考过程,比如当你遇到一个全新问题时,需要分析:这安全吗?是威胁还是机遇?该采取什么行动?这种推理能力之所以强大,因为它代表着智能的基础。下一阶段将是机器人技术。因此,目前AI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生成、推理和机器人。

早期的感知AI主要通过海量数据学习,比如识别文字、图像,理解故事内容,甚至区分猫狗等物体。而现在的AI更像人类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思考。就像我们上学时主要靠听课看书,但毕业后更多是通过实践和思考来学习。如今的AI就像在家做数学题,通过多场景模拟训练,持续进行推理思考,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后训练”,而传统的数据训练则叫“预训练”。后训练模式对算力要求很高,但对数据量的需求相对较少。

问:有人提出,用随着大模型发展,对AI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会降低。对此你怎么看?


黄仁勋:DeepSeek R1采用的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高效架构,其独特之处在于:每个token所需的计算量和计算资源都大幅降低。这种设计创新是必然的——因为DeepSeek R1本质上是一个推理引擎,需要反复迭代运算。这就要求每个生成的token都必须极致高效,才能保障整体推理过程的顺畅运行。

现在,所需的计算量大幅减少,系统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思考,并得出多个优质答案。这实际上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温和AI(Gentle AI),这一方向非常重要。

推理AI模型将广泛应用于云端和边缘计算。以自动驾驶为例:当车辆遇到从未见过的路况时,搭载推理AI的车载系统能够主动思考——前方是什么情况?我该如何应对?而不仅是简单判断要不要继续开。当前的车载系统过于简单,未来的推理AI将赋予其真正的思考能力。


边缘设备将部署具有思考能力的AI,同时也可搭载简单的功能型AI(如自动开门等)。具体采用何种AI,完全取决于应用场景。

问:现有算力已能训练出具备一定智能水平的模型。要实现AGI,是否需要在GPU架构和模型设计上取得根本性突破?

黄仁勋:这取决于AGI的定义。如果按照当前用于评估AI性能的测试标准来衡量AGI,我相信很快便可以在这些基准测试上超越人类团队的表现。基于我们已经取得的技术突破,以及尚未公开的实验室成果,我认为不需要根本性的技术革新就能在近期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这取决于如何定义AGI。

问:英伟达正全力打造AI工厂。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你认为AI将如何助力传统工厂升级?

黄仁勋:AI工厂将具备更强的敏捷性和可重构性。当需要生产的产品发生变化时,工厂能够更快地完成产线重组,同时实现更高的生产吞吐量。这意味着工厂将变得更灵活、可配置性更强、产能更高——这些能满足我们对未来供应链的所有期待。随着机器人技术与AI能力的结合,生产成本将显著下降,而成本降低将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同时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3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3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