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陆媒:西方媒体误读雅鲁藏布江的世纪工程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今年6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中美两国科学家合作的重磅研究成果,与之前的研究认为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全球粮食产量不同,研究人员估计,全球平均每升高1摄氏度,就会使全球每人每天的粮食供应能力下降120卡路里,相当于目前每日消费量的4.4%,尽管农民努力适应气候变化,但全球粮食系统仍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该研究特别警告,目前的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预计将遭受巨大冲击,该国中西部目前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在未来的高温气候下将遭受重创。

模型显示,当地球变暖时,全球水稻产量有50%的可能性会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稻受益于更温暖的夜晚,而到本世纪末,其他主要作物产量下降的可能性约为70%至90%。该研究模拟了一系列气候变暖和适应情景下的未来农作物产量。作者估计,到2100年,如果全球碳排放能够降至净零,全球农作物产量将下降11%;如果排放量继续不受控制地上升,全球农作物产量将下降24%。


从短期来看,作者估计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农作物产量下降8%——无论未来几十年排放量增加或减少多少。

沧海横流,方显担当。

当下中国所做的,就是为全人类自救提供示范。

或许历史将证明,有且只有坚定实施一整套水资源调配与清洁能源利用的“中国范式”,才可能化解欠发达地区箭在弦上的能源与粮食危机。

这个范式的核心思维,不是“限制”,而是“开拓”——通过实施超级工程改变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确保当地人类生活基本需求。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是这种中国范式的最新实践。它证明了即使在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类依然可以通过智慧和勇气,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从全球范围看,跨区域水资源与能源配置,足以有效对冲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


同样根据梁书民的研究,全球范围内类似我国南水北调的跨流域调水潜力巨大:他将全球跨流域调水工程按受水区所处地理位置分为9个大区,根据不同的灌溉方式计算熟制与一熟垦殖率,然后计算播种面积与光温生产潜力,进而计算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同生物产量的比值)与粮食油料生产潜力。计算结果显示,9个大区跨流域调水工程总计受水区面积可达1712万平方公里,可增产粮油36亿吨以上,为2017年全球粮油产量的89.13% ,能够充分满足届时增长的人口总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

目前,不少粮食供应压力较大的国家,已经开始规划乃至实际上马了大型水利工程;即便财政窘迫的阿富汗,也咬牙挤出巨额资金,启动库什特帕运河建设,计划从阿姆河引水285公里,将55万公顷的沙漠变成农田。

从青藏高原到撒哈拉沙漠,从安第斯山脉到东非高原,地球上还有许多类似的大规模水利设施亟待建设。从生态风险的评估到提供工程技术,中国可谓全球范围内无可替代的关键合作伙伴。

昭昭天命


从1865年后英法联手推动苏伊士运河建设,到美国20世纪上半叶以巴拿马运河、胡佛大坝为代表的超级水利水电工程,不难发现,近代以来被公认具有全球影响力与领导力的强国,无不通过对水资源的调度,直接影响了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的定居与迁移,显着增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利水平。

细究这些工程的动机和效果,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演进逻辑。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本质上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们的建设,首要目的是服务于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苏伊士运河让英国控制了通往印度(专题)的航线,巴拿马运河让美国实现了两洋舰队的快速调动。这些工程虽然客观上促进了全球贸易,改变了全球经济地理版图,但其收益主要被少数强国攫取。

胡佛大坝代表了一个转折。它的建设虽然也有与墨西哥相关的地缘政治考量,但更多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控制科罗拉多河,美国西部获得了稳定的水源和电力,从而支撑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腾飞。这个工程的受益者主要是美国人民,但它也间接惠及了全世界——美国西部的发展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

今天中国的超级水利工程,则在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超级工程不是基于零和博弈思维,而是极为重视与相关国家的互利共赢和相互理解。雅下工程多年来低调而审慎地推进,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打消下游国家的猜疑。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