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iphone: iPhone倒逼eSIM在中國回歸,落地可能就在今年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手機eSIM卡落地,可能就在今年。

無論是今年3月運營商試水iPhone eSIM的頁面曝光,還是6月上海MWC上eSIM峰會的成功舉辦,似乎都在預示著我們離中國運營商重啟eSIM的時間節點不遠了。


如果從GSMA在2016年6月宣布發布eSIM規范算起,這項已經相當成熟的技術,推出至今已經接近10年的時間。目前,中國市場已形成完整的eSIM產業布局,涵蓋芯片設計制造、模組研發、平台服務、終端設備和基礎電信運營商等主要環節。

令人遺憾的是,盡管我國擁有或許是全球最為完善的產業體系,然而 eSIM 這項技術,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智能手機終端上,始終未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及。

不過,在歷經了近十年的政策博弈與市場斡旋之後,eSIM 終於在今年迎來了發展的曙光,智能手機無卡化的進程,也隨之將要向前邁出一大步。

停擺:“政策+競爭”的雙重博弈

時間節點推回到2018年,當時距離GSMA在2016年發布eSIM規范已經過去兩年,中國聯通率先宣布在中國六個城市開啟“一號雙終端”試商用,這也是中國運營商首次在大陸市場開啟eSIM卡業務。

在經歷了兩年左右的試水期後,2020年eSIM業務在國內市場迎來了一次爆發式的增長。工信部批准了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三家基礎電信運營商先後在全國開通了可穿戴設備、物聯網設備的eSIM技術應用服務,正式為eSIM的規范化發展定下了標准和基調。



但eSIM消費者業務在2023年突然按下了暫停鍵。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相繼發布公告,因“業務系統維護升級”,暫停受理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及獨立eSIM卡辦理申請。新注冊用戶無法新注冊,已辦理用戶雖可繼續使用,但取消後便無法重新申請。

這無疑給中國大陸市場蓬勃發展的eSIM消費者業務以重創。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國內eSIM技術累計用戶數達362萬戶,其中2023年全國eSIM技術新增用戶就達到了143萬戶。

eSIM業務在國內進入了長達兩年的沉寂期,相關的業務發展也陷入了停滯。eSIM卡突然被叫停,業內普遍共識是與這項技術存在的安全隱患有直接關系。

在eSIM推出早期,流程規范和技術上存在一些漏洞。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過虛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冊eSIM號碼,用於電信詐騙和垃圾短信群發。還有一些用戶將eSIM卡改成實體卡,開展遠程制卡業務,超額使用流量。

但作為一項全球成熟的通信技術和標准,eSIM業務的停擺,可能還有另外更深層次的原因——運營商的博弈。

eSIM卡是無實體卡的,這種交付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運營商在傳統SIM卡實體交付中涉及到的制卡、包裝、物流和倉儲成本,同時eSIM卡通過網上實現業務辦理這種快速的特性,幫助運營商顯著減少了線下業務辦理量,降低了線下業務的運營成本。



成本的下降卻給運營上帶來了更大的負面效應:用戶在使用eSIM的過程中,變相降低了用戶和運營商之間的聯系。

之前,SIM卡代表了用戶和單一運營商的契約關系。用戶辦理了SIM卡,就是和運營商簽訂了合同,憑卡享受服務。但在eSIM技術的加持下,這種契約關系被弱化了。

首先,用戶只需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實現和運營商的業務綁定,這讓換網這件事變得更加方便,用戶和運營商之間的粘性隨之下降,也意味著用戶更容易流失;

其次,用戶原本換卡換套餐需要去線下的營業廳進行實名辦理,營業廳可以在線下進行多元業務,包括固網寬帶、IPTV、合約機等的推銷。

這兩個點對於運營商來說,都是不可以接受的。

2019年11月攜號轉網業務正式啟動,擔心用戶流失的運營商會設下重重障礙,讓攜號轉網變得非常復雜,最大限度地防止用戶外流。這種對用戶控制權的維護邏輯,同樣體現在eSIM技術的推廣困境中。

重啟:“大環境+終端廠商”的反向推動

2025年三大運營商重啟eSIM業務,被外界看作是在“AI時代即將來臨”的大背景下,順勢而為的改變。



中國信通院《eSIM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研究(2024)》

相比於傳統的SIM卡,即便是現在被廣泛使用的Nano-SIM卡,eSIM卡所需要的內部空間也僅是它的1/10不到,這對於AI時代新興的硬件產品,像智能眼鏡這樣的設備,eSIM卡的普及會幫助這類產品具備更高的便攜性和更長的續航時間。

這種“無卡化聯網”的技術實現,會在AI時代從根本上顛覆終端在底層連接技術上的邏輯。隨著AI技術崛起,服務需要無處不在的蜂窩網絡支持,eSIM嵌入終端後可實現“即買即用”,成為服務AI的必要組件,推動其進入快速增長期。

聯通華盛通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豐偉在6月舉行的上海MWC上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時代失網就是失聯,AI時代失網就是失智。”

他認為,eSIM是強移動性AI終端的必選項,如智能眼鏡、智能戒指等等。AI時代,這種對於網絡連接的剛需,相比以往任何時間節點都要更加的強烈,這也為運營商重啟eSIM業務,提供了強有力的需求支撐。



在目前已經曝光的iPhone 17 Air的機模上,是沒有SIM卡槽的(圖片源:Majin Bu)

另一方面,智能手機的輕薄化的設計趨勢也在推動eSIM業務的擴大和普及。今年9月,蘋果將會推出iPhone 17 Air這樣一台全新的產品,從目前曝光的機模信息來看,它將會采用前所未有的輕薄設計,機身最薄處僅 5.5 毫米,這一突破性設計付出的代價就是取消實體SIM卡槽。




蘋果一直是eSIM技術的推動者,早在2011年,蘋果公司就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專利。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蘋果已經在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推出了無卡版的iPhone 14並一直沿用至今。

終端廠商的需求在eSIM的重啟之路上勢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智能手機無卡化的趨勢不可逆,誰能快速的實現對智能手機eSIM的支持,誰就有可能在運營商的消費者競爭中領先對手一個身位。



3月中國聯通曝光的iPhone eSIM申請頁面

從目前曝光的情況來看,中國聯通應該是已經做好了iPhone eSIM的接入准備,3月“偷跑”的iPhone eSIM申請頁面,基本已經坐實了聯通會為9月iPhone 17 Air的行貨化銷售鋪平最後一公裡的技術道路。

中國移動也在積極跟進。根據中國移動客服的描述,中國移動已經逐步開放全國范圍eSIM業務支撐,正在進行相應系統優化和資源准備。

三大運營商中,動作最慢的是中國電信,因為目前中國電信涉及的天通衛星通信業務,需要基於實體SIM卡做鑒權,因此,eSIM卡推行的進度要晚於其他兩家供應商。

其實,在今年之前,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從未涉及eSIM手機業務,一方面受到信息安全的政策影響,另一方面智能終端對於無卡化需求不強烈、運營商積極性不高、防止用戶外流等因素限制了手機eSIM技術的發展。

除了蘋果之外,包括華為、OPPO、小米等廠商都有計劃在今年或者2026上半年推出超薄設計的產品,由OEM廠商推動的產品無卡化設計革命,加速了運營商重啟eSIM業務的進程。

落地:政策、市場、終端等問題亟待解決


eSIM的重啟之路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如何對eSIM進行管控,將會成為未來eSIM在中國大陸推廣的關鍵性問題。

iPad目前和聯通的合作模式,極有可能成為手機eSIM上線後的標准案例被用來廣泛推廣,即:

只有入網獲得工信部認證的行貨設備才能激活國內運營商eSIM虛擬卡業務,海外版設備不可以使用國內運營商在大陸市場提供的eSIM服務; eSIM會和定位強制綁定,當網絡服務定位為境外時,可以激活境外eSIM服務; 實體SIM卡和eSIM卡將會長期共存。 同時在eSIM上線初期,運營商可能會利用“嘗鮮期”,推出獨立的5G專屬套餐,一方面增加5G活躍用戶數量,另一方面會強制捆綁用戶至合約結束。



以目前中國聯通推出的iPad eSIM卡數據套餐為例,有包年和包月兩種形式:

其中包年套餐以獨立套餐形式辦理,套內流量有效期長達一年,有效期內套外資費1元/GB。



100元/年:套餐內資源80GB/年

300元/年:套餐內資源300GB/年

500元/年:套餐內資源500GB/年

套餐外資費:日租寶1元1GB全國流量。

包月套餐以副卡形式辦理,套內流量為副卡獨享資源,使用完畢後共享主卡內流量。

10元/月:不含流量

30元/月:15 GB/月

50元/月:30 GB/月

80元/月:50 GB/月

套餐外資費:按主卡套餐套外資費執行(特殊產品除外)。

手機實現eSIM之後,終端的多樣性、產品定價、運營商套餐的合理性等問題,都會成為用戶選擇eSIM的決定性因素。

但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無卡化的進程在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eSIM的全球化普及也將成為大勢所趨。

歐盟已經明確表示將會在2026年起逐步淘汰智能手機的實體卡槽。美國的各大主流運營商,也已經在大力推動eSIM的普及。

據GSMA Intelligence預測,至2025年底,全球預計將有約10億eSIM智能手機連接,2030年將增長至69億,其中中國將會成為eSIM快速增長的新市場。

如今三大運營商重啟eSIM業務,證明政策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加上技術成熟、AI時代對於數據連接邏輯的變化,以及整個產業鏈的積極布局,eSIM在中國的破冰或許真的只是時間問題了。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1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