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离婚: 余华离婚半年娶红颜知己,妻子5字点醒他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91年,离婚半年的余华,与灵魂伴侣陈虹再婚。两人蜗居在不足9平方米的地下室,每月仅靠40元艰难度日。谁曾想,妻子后来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竟为他撬开了1550万财富的大门。


1960年,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2岁随父母迁居海盐县。父亲是县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母亲是手术室护士长,“余华”一名,正是父母姓氏的结合。

他家门口景象独特:左边是太平间,中间是厕所,右边是父母操刀的手术室。炎热的夏天,少年余华甚至会偷偷跑到太平间的水泥床上睡觉,觉得那里是“最干净的地方”。


隔壁时常传来的悲恸哭声,让他过早地体会到死亡的平常,这些经历也深深烙印在他日后的笔锋之下。

高中毕业,恰逢高考恢复。余华两次应试,两次落榜。最终,他被分配到五原镇卫生院,成了一名牙医。

没上过一天医学院,师傅只演示了一遍,他就上了岗。但他对这份工作充满厌烦,直言“别人张开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他无比向往县文化馆那份“上班就是闲逛”的清闲,“反正都是穷,干嘛不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穷人?”

当时进文化馆只有三条路:作曲、画画或写作。余华果断选了写作,偷偷从报刊杂志上模仿名家,不断投稿。然而现实残酷,稿件如同石沉大海。

转机出现在1983年下半年。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通知他,小说被采用了!在拔了5年、超过1万颗牙齿之后,余华终于如愿以偿,调入了心驰神往的文化馆。



在这里,他还邂逅了爱情,与文秘干部潘银春互生情愫。1985年,两人结婚,日子清贫却也温馨。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余华渴望更广阔的天地,决心去北京闯荡;潘银春则向往安稳,不愿离开家乡和亲人。

1986年,著名评论家李陀邀请余华赴京改稿。这次经历让他眼界大开,毅然决定放弃现有的一切,北上进入鲁迅文学院进修,追寻文学梦想。

但妻子潘银春不愿同行。争执无果,余华独自背上行囊,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夫妻俩开始了分居生活。


在培养中青年作家的摇篮——鲁迅文学院,余华结识了莫言、刘震云等日后文坛巨匠。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一生的女人——陈虹。

余华后来说,初次见面就被她“秒杀”。陈虹是诗人,也是编剧。两人一见如故。她常帮余华打扫房间,为他做可口的饭菜。

然而,想到家乡的妻子,余华心中虽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慨,也只能将这份情愫深埋心底。

一年的进修结束,余华回到海盐。他试图修复关系,却发现与妻子潘银春之间,已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阂,相对无言,只剩客气。

他再次恳请妻子同去北京,潘银春依然坚持:“我就想待在家里,陪伴父母亲人,平淡就好。” 两人再次不欢而散。

余华明白,捆绑的痛苦不如放手的自由。1991年,他与相伴六年的潘银春离婚。半年后,他与灵魂相契的陈虹结为连理。新婚燕尔,两人租住在一个仅有9平方米的地下室,生活拮据。

时间来到1992年。彼时,好友莫言已写出《红高粱》这样的名作品,32岁的余华却尚无扛鼎之作,内心焦灼。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1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