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雅下工程令世界驚歎,但它的意義仍被很多人低估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當1.2萬億的投資數字與“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綁定,不少人或許會習慣性聯想到“基建拉動經濟”的老劇本。畢竟在過去,每當經濟需要提振,修路架橋的“鐵公基”總會成為焦點。但這一次,故事的邏輯早已不同。


在2025年的中國經濟版圖上,傳統基建的“魔力”正在褪色:地方債余額突破50萬億,狹義基建投資同比下降3.3%,城投公司資本回報率中位數跌到1.3%……靠“大水漫灌”式投資刺激增長的時代,早已翻篇。

而雅下工程的上馬,恰恰踩准了這一轉型的節點。它不是對舊模式的復刻,更像一次精准的“戰略落子”——用1.2萬億的投資,撬動的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壓艙石”、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區域協調發展的“金鑰匙”,甚至是中國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能源底氣”。


這盤大棋,遠不是“花錢辦事”可以形容的。



中國財政早已告別大水漫灌

7月19日上午,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以下簡稱“雅下工程”)開工儀式,在西藏林芝(地級)市米林(縣級)市舉行。



無論是這場開工儀式出席人員的規格,還是1.2萬億的巨額投資和其毗鄰邊境的地理位置,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不過,在解讀這個中國有史以來最大投資額的基建工程之前,請允許我們先聊兩句日本(专题)。

日本京都的鴨川,以其身處鬧市間的閒情和野趣吸引著全世界游客。無論是河邊的碎石灘,還是河流中間的過河石,都成了一道獨特風景。



但是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這些石頭並沒有像京都古城那麼悠久的歷史,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出現在這裡——作為河道硬化工程的產物。



基建始終都在日本經濟騰飛歷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在80年代泡沫破裂後,為了重振投資日本更是加大公共工程對的依賴,被戲稱為“鋼筋混凝土國家”。

這裡面也包括了一場對河流的“戰爭”。一個略微誇張的說法是,如今日本的河床已經全部被填上了水泥。鴨川只不過用石塊代替了水泥,人為制造出更好的景觀效果。而日本3萬公裡的海岸線,也有過半進行了人工硬化。

盡管這些基建在防災乃至旅游方面取得不錯的成果,但並未讓日本擺脫經濟泥潭。由於經濟回報低,日本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反而助推了“失去的三十年”。

過去幾年中,關於中國經濟應該促消費還是拉基建的爭論不絕於耳,而中央層面的財政擴張始終展現出非常克制的態度,自然也是看到了日本的前車之鑒。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僅為2.8%,增速較2024年全年的3.2%進一步放緩。其中,傳統基建投資增速放緩更為明顯,2025年狹義基建投資預計同比下降3.3%,這與過去十年平均兩位數的增長率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曾表示,“刺激政策的乘數效應越來越小——實際上,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刺激政策的乘數效應是小於1的”。

從全國范圍來看,城投公司資本回報率的中位數已從2011年的3.1%降至2022年的1.3%。而基建投資回報率從2010年的1.5降至2023年的0.6,中西部高鐵、地鐵項目普遍虧損。這意味著,傳統基建投資的產出效益已大幅下降,難以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或許有人會說,基建工程帶來的很多經濟回報是不可計量的。但遺憾的是,那些可以計量的部分是不容忽視的。

基建回報率下滑的背後是日益增大的地方債壓力和傳統基建投資回報率的下滑,截止2025年4月底,全國地方債余額高達506931億元,盡管低於全國人大批准的579874.3億元的限額,但債務規模已經相當沉重,很難上馬傳統大型“鐵公基”項目來拉動投資

債務是剛性的,不會因為長期的無形回報而抵消短期的流動性風險。而房地產的案例已經足以告訴我們,流動性暴雷的後果有多麼嚴重。

因此,在這個時間點解讀雅下工程,首先應該排除的是舊有基建刺激模式的回歸。

2024年我國廣義基建投資金額約14.1萬億。雅下水電工程建設周期如果以10年計,平均每年投資額約1200億元,約占2024年全國總投資額的0.85%。這是一個重大工程,但不會逆轉我國長期基建增速放緩的趨勢。

事實上,與修路架橋主要解決物流效率問題不同,水電工程的直接經濟回報才是最突出的特點。這或許才是雅下水電工程真正的風向標意義所在。



超級水電站有多賺錢?

雅下工程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只算經濟賬來評判其價值肯定有失偏頗,但考慮到1.2萬億的計劃投資額,如果完全不算經濟賬,那必然無法客觀全面認識該項目的可行性和價值。





西藏墨脫雅魯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彎。資料圖

盡管雅下工程對外目前還缺乏詳細信息,但我們可以參照三峽工程這個絕佳的模版案例來給給雅下工程算一下經濟賬。

三峽工程自論證之初便伴隨著爭議,但經過二十余年的運行,它在財務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本次雅下工程的財務可行性提供了重大參考。

在計算發電這塊的財務賬之前,首先要明白三峽最大的宏觀經濟價值——防洪。這是一項無法直接產生現金流、但經濟價值無可估量的戰略功能。中國工程院的評估報告明確指出,防洪是三峽工程的第一位任務。

在三峽建成前,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不足“十年一遇”。1998年的特大洪水,造成了高達1660多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這一數字幾乎與三峽工程的總投資相當。而三峽工程建成後,憑借其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一舉提升至“百年一遇”以上,從建成到2024年,累計減少洪災直接經濟損失約1000億元,保護了1500萬人口和150萬公頃農田。

也就是說,建設三峽這件事情光在防洪防災上,就已經足夠做到了回本的程度。

而在資金保障層面,三峽工程的投融資結構設計極具前瞻性,奠定了其長期財務健康的基礎。工程雖然初期投資巨大,但其巧妙地設計了“滾動開發”的模式。根據1992年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測算,工程在建設期間就能發電超過4300億千瓦時,創造利稅近400億元。這意味著,在發電之後,後續的建設資金有相當一部分可以依靠自身的發電收入來解決,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這種“邊建設、邊發電、邊收益”的模式,是超級工程實現財務可持續性的關鍵一招,也為雅下工程的資金籌措提供了寶貴經驗。

具體到發電層面,截至2025年上半年,三峽大壩累計發電約1.6萬億千瓦時,按每度電0.25元的平均上網價計算,發電收入已超過4000億元。而三峽工程的動態投資約為2500億元,僅發電一項就已實現了顯著的經濟回報。

如今,作為三峽工程主要運營方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其財務狀況堪稱卓越,充分證明了成熟水電資產的“現金牛”屬性。根據中誠信國際2024年的跟蹤評級報告,三峽集團的盈利及獲現能力“極強”。其2023年的營業毛利率高達49.61%,遠高於國內其他大型電力集團。同時,其財務杠杆也處於行業內較低水平,2023年末的資產負債率為55.79%,顯著低於同業可比企業。



三峽工程的完整生命周期,清晰地展示了一條從“國家戰略工程”到“藍籌核心資產”的演進路徑。初期,項目以防洪等國家戰略需求為主要驅動力;中期,通過創新的投融資模式實現財務上的自我造血;後期,則演變為一個利潤豐厚、現金流穩定、財務風險極低的優質企業。這條路徑不僅證明了超級水電項目的經濟可行性,也為雅下工程的未來描繪了可期的光明前景。

如果說三峽集團的成功證明了超級水電的宏觀經濟價值,那麼其旗下的上市公司——長江電力——則從微觀的股東回報角度,為“優質基建”提供了無可辯駁的注腳。長江電力將國家戰略資產成功金融化,為投資者提供了穩定且極具吸引力的回報,使其成為資本市場中獨樹一幟的“核心資產”典范。

長江電力的核心業務是水力發電,這是一種技術成熟、成本低廉、不受燃料價格波動影響的商業模式。這種內在的穩定性,使其具備了穿越經濟周期的防御能力。其財務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公司2023年年度報告,其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ROE)達到了16.73%.在普遍被視為回報率偏低的公用事業領域,這是一個非常亮眼的成績。



更重要的是,長江電力展現了強大的現金生成能力和對股東的高額回報意願。公司上市以來,累計分紅24次,分紅率穩定超過70%,分紅金額高達2072億元,遠超過其累計融資金額1287億元。這種持續、穩定、大規模的分紅,使其成為資本市場上備受長線資金青睞的“現金奶牛”。

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長江電力憑借其優質電力,在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議價能力。2024年,公司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進一步提升至40.25%,相較於2023年的37.76%有了顯著增長。這一變化意味著長江電力不僅能夠依靠計劃電價保障收入的穩定性,還在市場化交易中不斷挖掘潛力,獲取更多溢價空間,盈利模式的穩定性與彈性優勢愈發凸顯。

也就是說,建設超級水電站無論是從基建角度還是從自身角度,都是一個遠超回本的生意,甚至是一個可以給全社會分享回報的優質資產。而三峽的案例則證明了,超級項目並不是需要國家一次性拿出所有的投資額,完全可以通過分階段投資,而本次雅下工程5座梯次電站的建設規劃大概率也會復刻三峽這樣的滾動開發模式,顯然將大幅減輕前期財政支出的壓力。




面向AI時代的提前量

要讓這個經濟賬成立,其實還存在一個重要的隱含前提——能否消化雅下工程產生的額外電力?

這個問題看似理所當然,實際又和當初三峽工程上馬時有所不同,在三峽工程時代,我國經濟處於全方位增長階段,全社會對於電力都存在旺盛的需求,而就在如今,我國還在各個領域進行反內卷的行動,這也代表了很多傳統行業已經出現了用電飽和的情況,那麼雅下工程的電到底讓誰來消化呢?

答案也顯而易見,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的新質生產力尤其是AI和數據庫行業完全可以消化這個巨大的增量。

而在諸多新質生產力中,AI算力的電力需求正在快速增長。據研究預測,到2025年年底,AI電力需求可能達到23GW,接近全球數據中心用電量的一半,相當於英國全國的用電量。

美國能源部預測,2028年美國數據中心功率需求為74-132GW。這些數據表明,AI算力正成為全球電力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馬斯克集成了10萬個英偉達H100 GPU的Colossus AI超算

在目前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形成全球最大AI產業集群。這意味著,AI企業對低成本、穩定的電力供應有著強烈需求。

中電聯預計,2025年中國算力基礎設施用電量將達到3600億千瓦時,5G基站用電量將達到1400億千瓦時左右。這意味著,僅AI算力和5G基站兩項,2025年就將新增5000億千瓦時左右的電力需求,相當於四川省2025年預計用電量(4865億千瓦時)的總和。



這意味著,僅AI一個產業的新增需求,就將吃掉一個水電大省的全部產出。因此,將目光投向中國能源版圖上最後一塊、也是最富饒的處女地——西藏,便成為一種地理和戰略上的必然。

目前西藏水電資源開發率目前極低。相關數據顯示,西藏可開發的水電資源超過1.5億千瓦,而目前開發率還不到1/10,開發潛力巨大。這表明,西藏水電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將成為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的重要支柱。

這一布局,完美地契合了中國的另一項國家戰略——“東數西算”。該戰略旨在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能源和較低的土地、氣候成本,建設大型數據中心,通過高速網絡為東部地區的數字經濟提供算力支持。然而,“東數西算”的核心瓶頸,恰恰在於西部地區能否提供足夠規模的、清潔且穩定的電力。

作為西藏最大的水電開發項目,雅下工程計劃裝機容量達6000萬千瓦,年發電量3000億千瓦時。這一規模相當於三峽水電站的1.5倍,將為中國提供大量清潔、穩定的電力供應。


至此,一條宏大的國家戰略閉環得以形成:西藏無與倫比的水能資源,通過雅下工程轉化為澎湃的綠色電力;綠色電力通過特高壓“高速公路”,輸送到東部和南部,為國家AI戰略和數字經濟提供核心動力;而數據中心等產業的收益,又可以反哺西部的開發與建設。雅下工程,就如同一顆強大的心臓,將中國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與最前沿的經濟增長點緊密連接在一起,構建起一個“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的強大體系,其戰略意義早已超越了一個單純的發電項目。



宜昌的發展啟示

西藏自治區作為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2025年一季度,西藏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7.21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但經濟體量仍然較小。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67億元,同比增長10.7%;第二產業增加值287.05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410.49億元,增長5.4%。這表明,西藏經濟結構仍以傳統產業為主,現代化產業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更值得關注的是,西藏經濟發展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依賴度較高。2024年西藏獲得中央轉移支付占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高達10.7,其中人均轉移支付金額65748元,為全國最高。這表明,在缺乏強大自我造血能力的情況下,西藏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部支持。

這種高度依賴財政轉移的發展模式,在保障基本民生、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然而,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它也帶來了一個“發展陷阱”:經濟缺乏內生動力,產業結構單一,難以創造足夠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從而限制了區域經濟向更高層次躍升的潛力。

雅下工程的出現,為西藏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來打破這一歷史格局。它不是簡單地帶來又一筆投資,而是要在青藏高原上,從無到有地植入一個強大的、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核心。

如何利用一個超級工程來帶動整個區域的產業轉型?湖北省宜昌市提供了最鮮活、最成功的范本。作為三峽工程的所在地,宜昌並沒有停留在“坐收大壩紅利”的層面,而是巧妙地將工程帶來的獨特優勢,轉化為城市產業結構全面升級的強大動能。

三峽工程建設之前,宜昌雖然擁有豐富的礦產和水能資源,但長期停留在“資源之都”的初級階段,未能將資源稟賦有效轉化為驅動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三峽工程的建成,為宜昌帶來了歷史性的轉折點。宜昌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強產興城,能級跨越”的發展戰略,決心從“資源強市”向“產業強市”躍進。





航拍湖北宜昌城區。新華網發

轉型的核心,在於將三峽工程帶來的最核心優勢——大規模、低成本的清潔電力——最大化地利用起來。宜昌以此為支點,全力打造“清潔能源之都”,並圍繞此定位,精准地將產業方向聚焦於綠色化工、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清潔能源等五大優勢產業。

寧德時代邦普、欣旺達東風、山東海科、廣州天賜等一批頭部企業先後落戶宜昌,全市在建、擬建億元以上新能源電池及材料類項目超60個、總投資3000億元以上,已建成新能源電池產能70GWh,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200GWh。

在宜昌下屬的秭歸縣,三峽後續工作支持下發展的臍橙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支柱。如今秭歸臍橙種植面積約40萬畝,年產量突破100萬噸,綜合產值近200億元,臍橙產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秭歸縣還依托三峽後續工作項目資金支持,啟動了臍橙產業綜合物流中心項目,打造集倉儲配送、分揀加工、集散物流、管理檢查、綜合配套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物流中心。

宜昌的實踐,清晰地展示了一種“錨定項目”的工業化模型:一個超級工程(三峽大壩)作為“錨”,它提供了一個核心的、不可復制的比較優勢(清潔電力);圍繞這個核心優勢,吸引並培育一個相關的、高附加值的產業集群(新能源電池);這個產業集群的形成,又進一步強化了城市的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最終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脫胎換骨。這正是雅下工程將為林芝市乃至整個西藏自治區帶來的發展藍圖。

作為西藏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的經濟事件。雅下工程建成運營後,仍需要1-2萬長期員工,包括技術維護、電力調度、生態監測等專業崗位,這些人員將形成穩定的定居群體,進一步促進當地城鎮化進程。

數據顯示,2025年初西藏城鎮化率僅為39.68%,城鎮人口147萬,是中國城鎮化率最低的省份;人口密度僅3人/平方公裡,也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隨著工程推進,西藏城鎮化率將逐年提高,未來林芝市人口或將突破50萬,成為高原首個中等城市。

人口結構的變化還將推動人力資源質量的提升。西藏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67%,平均年齡36歲,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勞動力儲備相對充足,但技能水平有待提升。工程配套建設的職業培訓中心將培養10萬技術工人,使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8.2年增加到10.5年,技能型人才占比從目前的15%提升至35%。這種人力資本積累將為西藏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西藏不少青壯年農牧民放下犁耙牧鞭,走進城鎮,變身產業工人和服務人員。新華社發

從人口分布看,西藏91.8%為藏族,5.6%為漢族,其他少數民族占2.6%,人口高度集中於雅魯藏布江流域,拉薩、日喀則、林芝三市占全區人口的65%。工程建設將進一步強化這一分布特征,促進人口向城鎮集聚,形成更合理的人口空間布局。



更為關鍵的是工程建成後的長期效應。遵循宜昌的“錨定項目”模型,雅下工程將為西藏帶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級的產業支柱,從能源輸入區變身為輸出核心。

每年近3000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將為西藏吸引那些過去因能源成本和供應而無法企及的高附加值產業。最直接的就是承接“東數西算”戰略,在本地建設大型綠色數據中心,為全國的AI產業提供算力服務。此外,利用廉價綠電發展電解水制氫(綠氫)、新型儲能、高原特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也具備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作為工程所在地的林芝市,將如同當年的宜昌一樣,從一個旅游和茶葉為核心產業的城市,轉型為西藏的工業與科技中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高端人才的流入以及現代產業的集聚,將極大地提升其城市能級和輻射帶動能力。

雅下工程為西藏提供的,不僅僅是電力和稅收,更是一個實現經濟結構現代化、擺脫長期財政依賴、走向高質量自主發展的歷史性契機。它是在兌現一種更深層次的發展承諾——通過最高水平的產業扶貧,讓西藏真正擁有一個能夠自我驅動、面向未來的強大經濟引擎。



結語

綜上所述,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啟動,若將其置於中國未來三十年發展的大棋局中審視,可以發現,它是一著深思熟慮、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戰略妙手。它精准地落在了國家幾大核心戰略的交匯點上,是一項能夠同時服務於多個國家最高優先級的世紀工程。

但反過來說,這樣的妙手也具備極高的獨特性,因為其兼具長期現金流回報,以及拉動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雙重效應,這是其它區位、其它項目難以復制的。

因此,任何試圖用傳統“基建拉動GDP”的舊眼光來審視雅下工程的做法,都將錯失其真正的戰略內涵。它並非為了應對短期經濟波動的刺激方案,而恰恰是在拋棄過去粗放的基建刺激模式。當雅下工程成為國家意志的風向標,各地政府應當學到的,是對投資回報的精細化評估,是要面向未來數十年的科技競爭力、能源獨立性、綠色發展和區域平衡進行綜合考量,而切忌簡單回到大水漫灌。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