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日本社會學者:為什麼路邊很少見到女性流浪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說起流浪者,我們最常想到的可能是中老年男性形象,甚至對這一群體的命名“流浪漢”本身已經帶有了性別化的預設。這一印象也與全球多地的數據統計相吻合,在有大量流浪者的都市中,女性的占比都遠低於男性。


然而不成比例的是,在人類與貧困的漫長斗爭中,女性其實更容易陷入貧困。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研究,全球貧困人口中女性比例普遍高於男性,尤其在極端貧困(每日生活費低於1.90美元)群體中,女性占比可能更高。美國社會學家戴安娜·皮爾斯曾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貧困的女性化”來指代這一問題。那麼需要追問的是,如果說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貧困,為什麼在流浪者中女性反而比男性更少?

時至今日,盡管全球的流浪者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但自21世紀以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導致非正規勞動者數量持續增加,尤其在年輕群體當中,實際貧困的擴散正在成為相當嚴峻的社會議題。在這一背景下,貧困人口在數字統計層面的波動似乎早已無法反映真實的生活現狀,我們亟須一些不同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對“貧困”的理解方式。


這一現狀早年間就引起了日本社會學者丸山裡美的關注。2010年,她曾以“為什麼女性流浪者這麼少”為題提交了博士論文,並於2013年以《無家可歸的女性》為題目正式出版。時隔十余年,當年的研究譯成中文版,書中的問題意識並不過時且至今仍未得到充足的回應。她也在後記中感慨,當年的那個問題有必要換種問法了,也就是說真正值得公眾思考的其實是——在數據明確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貧困的今天,那些雖然貧困卻沒有成為流浪者的女性到底在哪裡?她們又是如何生活的?

今天的這篇文章結合《無家可歸的女性》談貧困發生機制的性別化問題。從被隱藏的女性流浪者說起,也嘗試揭開女性流浪者實際生活的真實一角。相比於男性流浪者而言,她們的選擇時常左右搖擺,乍一看甚至互相矛盾,該如何理解她們身上的“主體性”?這些問題不只與流浪群體相關,更不只局限於性別領域,它實際上與所有已經、正在或未來有可能“從社會鋪好的安全網上掉落的人”都息息相關。



撰文 | 申璐




《無家可歸的女性》

作者:[日]丸山裡美


譯者:沈念

版本:光啟書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6月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