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日本社會學者:為什麼路邊很少見到女性流浪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丸山裡美曾借住過的一位女性流浪者的帳篷。(出版社供圖)


不過,當流浪者能夠找到相對固定的露宿地點時,公園也有可能成為城市的“綠洲”。丸山裡美觀察發現,長期相對穩定的群體性露宿生活會逐漸形成新的社會關系。2000年初,日本東京都的幾座公園中都分布著規模不一的“帳篷村共同體”,來到這裡“定居”的流浪者因為都是“有過去”的人,而形成了一種松散的共同性,他們能夠日常互相打招呼,交流露宿生活必需的信息,以及通過建立一定的贈予關系來共同降低露宿生活的物質風險。

然而後來的這些年,這樣的“帳篷村”也在急劇縮小,不只日本,全球多國的公共政策中都不同程度地規定了對流浪者的排斥。直到2021年丸山裡美寫作《貧困女性在哪裡》時,她直言當年書中描繪的那種“在公園創建社區”的露宿者生活已經幾乎看不到了。在政府的公告中,流浪人口的比例這些年大幅下降。但丸山裡美對此卻更加擔憂:“隨著主動脫離露宿生活渠道的拓寬,即便如此卻還是選擇繼續露宿生活的人,就容易面臨這樣一種局面,即露宿問題容易被歸結為本人的意願。”這樣的“幫扶”真的能通往人們構想中的那個未來嗎?




公園內即將被撤走的帳篷,原本住在裡面的人已經不見了。(出版社供圖)




頻繁進入與退出背後:

重思弱者的“主體性”與“抵抗”


盡管露宿生活對女性流浪者而言意味著許多的不確定和危險,但被問及是否想要結束這樣的流浪生活時,很多女性流浪者的答案是相當模糊的。書中提到的73歲的順子在丈夫離世後失去了曾經賴以維生的保障金,無法順利讀寫且沒有孩子的她也沒有固定的住所,曾被相關的福利機構收容過,但她的生活卻幾乎重復著某種循環——因情況危急被救助,在多地領取過生活保障,然後再次失蹤。起初就連她自己也無法解釋,為何明明覺得露宿很辛苦,但依然還會選擇失蹤。

在丸山裡美接觸到的女性流浪者中,和順子有相似行為的不在少數。她們總是反復失蹤,偶爾會主動回來,有時會被警方找到。她們似乎“很難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並將需求清晰地傳達給周圍的人,最終獨立實現自己的選擇”。不僅如此,當這些女性流浪者在不斷講述碎片化的記憶時,她們的生活史很難被組織成容易理解的敘事,或者說並不符合如今我們最常接觸到的有“主體性”的個體敘事。

這些都引起了丸山裡美對既有研究,甚至是自己無意識中已經帶有的研究視角的反思。當作為個體的女性流浪者的生活沒有被真正走近時,人們就很難理解女性流浪者或者說底層社會女性群體的真實處境。比如在後來的走訪中,丸山發現看似溫順的順子實際上並不適應與他人同居的集體生活,因為無法處理機構內部復雜的人際關系,她寧願重新露宿也不想回到機構。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4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