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任正非: 外籍员工能接受艰苦吗?任正非说了一句大白话...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如果说新教伦理为“奋斗”提供了神圣的动机,那么存在主义哲学则为其赋予了现代的、个人主义的色彩。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宣称“存在先于本质”,这意味着人没有预设的“人性”,“人是其所不是,是其所是”,人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


这难道不就是“奋斗”的另一种哲学表达吗?一个“奋斗者”,正是一个拒绝安于现状,通过持续的行动和创造,来定义自身存在价值的个体。你的职位、薪酬、地位,并非取决于你的出身或背景,而是你“做”了什么。这与华为“不看资历看贡献”的原则形成了完美对偶。

这种思想在美国文化中,与“美国梦”的叙事合流,演变成了我们熟知的“车库创业”精神。从惠普到苹果,再到谷歌,硅谷不眠的传奇反复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凭借才华、激情和不眠不休的努力,普通人可以颠覆世界,实现非凡的自我价值。这种对个人意志与自我创造的尊崇,使得“奋斗”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实现自由与尊严的路径。


因此,当一名外籍工程师在华为的实验室里通宵达旦,他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奖金,更是在践行一种深植于其文化背景的信念——我手所创,即我本身。任正非的逻辑之所以能被接受,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清晰、公平的平台,让这种自我塑造的渴望得以安放和实现。

03

犁松思想的土壤

任正非推崇哲学,并非为了培养一群坐而论道的思想家,而是为了打造一支能打胜仗的“铁军”。他批评工科生“死板”,文科生“空想”,实际上是在点明一种思想上的“熵增”——缺乏开放性与多元结构的思维,最终会走向僵化和封闭。


他让员工学习哲学,目的就是“犁松土壤”。他要的不是让员工背诵康德或黑格尔,而是要借助哲学这把“思想的犁铧”,打破思维定式,建立一种立体的、能够容纳矛盾和复杂性的认知框架。为什么西方员工可能“更深刻”?因为他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本身就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视角。宗教辩论、哲学探讨、社会议题的公开交锋,早已在无形中为他们的思维“松了土”。

从这个角度看,“以奋斗者为本”不仅仅是一条薪酬原则,它更是一种组织哲学。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有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奋斗不是蛮干,而是要理解战略、洞察变化、持续学习。这恰恰需要一种被哲学“犁松”过的、既有结构深度(理工科优势)又具灵活性(哲学赋予)的头脑。


04

结 论

所以,任正非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他看似简单的“多劳多得”逻辑,实则巧妙地搭建了一座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其桥面,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普世人性——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其桥墩,则是深深植根于西方文明中的哲学传统——从新教伦理的神圣感,到存在主义的自我创造,再到实用主义的成果导向。

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在西方员工听来,可能不是一种需要被“启蒙”的新思想,而是一种对他们既有文化基因的确认和激活。任正非做的,不过是用最直白的语言,触碰到了那个全球共通的、关于“努力与回报”的古老开关。他不是在布道,而是在点燃早已存在的引信。这或许才是一个中国企业家能够真正影响世界的深刻洞察。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