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释永信惹麻烦: 释永信被查后,看看最初的佛教是什么样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第二次结集后,阿育王继位(公元前268~231在位)。阿育王用无数平民的生命血洗了几乎整个印度,其连年征战使得印度首次获得统一,其版图覆盖了除南端之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屠杀场面,阿育王内心急剧波动,最终“放下屠刀”,开始信仰并极力弘扬佛教,使得佛教流布范围更广,僧团人数激增,但鱼龙混杂,众人一致认为应请出德高望重的长老帝须主持大局。

于是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帝须长老主讲法义,肃清僧团,恢复了寺院的正常僧务。为进一步巩固成果,约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帝须召集高僧千人举行结集,史称第三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后,阿育王分派上座去各地弘扬佛教,所到之处,自成一派。分派至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地区)及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的上座形成了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法都是实际存在的——“说一切有部”。



犍陀罗被希腊人统治百余年,希腊神像传统植根于此。

而佛教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之后,形成了代表保守思想的大寺派。该派僧人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将口传的三藏经典以巴利语写出。锡兰大寺派将上座部佛教和巴利语经典传至东南亚各国,发展成为南传佛教。

▌“大乘思想”

达摩赞叹东土,好一派大乘气象


阿育王之后印度重回割据,公元前2世纪,新兴的王朝扶持婆罗门教而抑制佛教,佛教遂向南和西北两个方向转移。

印度施行宽松的宗教政策,流行于此地的大众部很可能对大乘思想起到了催化作用。在西北印度,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人建立的大夏不断入侵,并逐渐接受佛教信仰。其后大月氏西迁并逐步占领大夏,建立以犍陀罗为中心的贵霜帝国。

政治上的频繁更替使得这里的佛教,与来自中亚甚至欧洲的诸多思想形态相碰撞,对大乘思潮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公元前1世纪左右,印度兴起一种有别于主流的佛教形式,初称“菩萨乘”,后来这一潮流被冠称为“大乘”,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同时贬称旧有的部派为“小乘”。

大、小乘的主要区别:

●在理论上,小乘更注重个人解脱,以生命的无常来解释“无我”,即“人无我”;大乘则涉入对终极真理的思考,除人无我之外,还主张一切事物皆无实体,即“法无我”。

●在实践上,小乘以自利为主,强调出世与个体解脱;大乘则以利他为自利,追求普度众生。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56 Seconds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