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年入558亿!中国的便利店之王 竟然是它!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97年,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海外大型超市进入我国,引发了新一轮的大型超市与连锁超市之间的竞争。


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大型商超凭借规模化采购、标准化运营、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对本土连锁超市形成巨大挤压。

此时,叶志坚却做了一个任何人都没预料到的决定:放弃连锁超市,转型更小的生意——便利店,即“抓小放大”,再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成为美宜佳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也是其能够在便利店领域独领风骚的秘密武器。




● 1997年,美宜佳花园新村店。图片来源:美宜佳官网

当我们以复盘的视角来审视叶志坚的战略,就会发现转型便利店的决策是如此奇妙。

在大、全还便宜的海外大型超市面前,美宜佳所具有的先发优势和本土优势几乎不值一提:

在规模成本方面,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借助全国性采购网络压低商品价格,足以碾碎美佳超市的供应链;

大型超市“大而全”的特质,注定了大家的商品结构高度重合,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管理经验方面,沃尔玛、家乐福等早已在多年的运营中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反观美佳超市却处于劣势,随着门店数量和面积上升,其所面临的边际成本将会严重侵蚀其利润。

与这些来势汹汹且实力强大的海外大型超市硬碰硬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此时,叶志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再次发现了一个“即时消费”的空白市场:下沉市场的便利店生意。


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从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世界工厂”转型,由此吸引了大量务工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末期东莞户籍人口数量约为150万,而外来暂住人口几乎是其两倍。外来人口绝大部分都是打工人,依托于各个工业园区形成一个个人口聚集地。

这些打工人与便利店天然契合。例如工厂通常实行倒班制,打工人时间并不充裕,相比于去市区的大超市购物,显然门口的便利店更加方便:来上一包烟,吃一份泡面,买点饮料零食等即时性需求可以快速满足。


例如在东莞长安镇的梨川鸿盛工业园,货车轰隆隆驶过,扬起灰尘,过路行人屏息皱眉,工人们三五成群,走入街边小店,带包烟、顺瓶水。

沃尔玛、家乐福不会开设在这些工业区,但外来务工人员多租住在城中村或工业区周边,社区配套薄弱,小型便利店更贴近其生活半径。

于是,50平方左右的美宜佳便利店就在这些城乡结合部、工业区旁边遍地开花。一个个醒目的美宜佳便利店,成为了打工人不可或缺的生活设施,为他们在辛勤劳作之余带去些许休憩与慰藉。

时至今日,主打下沉市场依旧是美宜佳的核心策略。不仅避开了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超的竞争,也与以罗森、7-11等便利店形成差异化竞争。

当罗森、7-11等便利店聚集在各大高端商圈、CBD之际,美宜佳正在以每年几百家至几千家店的速度在郊区、县、镇等地方加速落地生长。

这不仅让美宜佳避开了与他们的厮杀,反而完成了自身护城河的重构。结合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高速发展,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美宜佳才能在28年的时间里一路狂飙,成长为便利店行业当之无愧的霸主。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