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年薪10萬和年薪100萬,居然殊途同歸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人生切割術》第二季

打工人的時間從來不屬於自己,哪怕拿到的工資再高,也是工作的奴隸、資本的工具。也許喝著不同價位的咖啡,本質上都是牛馬的自助飼料罷了。


今年“兩會”期間,曾有人大代表提議用“888”工作制取代“996”工作制,即“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個人時間”。

所謂的個人時間,就是打工人的自由時間,它不應當為“更好地工作”服務,而是讓打工人從事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動。實際上,自由時間的爭取和落實困難重重。

今天的文章將討論自由時間如何被工作全方位殖民,以及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和使用自由時間。



講述|王行坤

來源|看理想音頻節目《反思現代工作》

01.

自由時間的消費化

波蘭裔英國社會學家鮑曼認為,西方從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以來進入了工作社會,因為人們的社會身份或者主體性主要是由工作塑造的。而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的形態發生了變化,變成了消費社會。

這種轉變的原因是,傳統的工廠工作和穩定的工作大幅減少,所以大部分人沒有辦法通過工作來建構自己的社會身份。這個時候,消費就變得非常重要,通過消費人們可以自由建構自己的社會身份。

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通過購買的商品以及追捧的偶像,來彰顯自己的品味、身份和個性。在消費領域,只要不差錢,我們就是絕對自由的,能夠把自己打造成任何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這樣被打造出來的自我為“消費自我”。

然而,我們不能被表象蒙蔽。雖然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工廠工作和穩定的工作都在減少,但是第三產業吸納了大量的勞動人口。哪怕從事的是不穩定工作,絕大多數人還是通過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他們依然是打工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被雇傭關系所塑造。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由生產決定,大規模的消費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出現了大規模的批量生產。在近代工業革命初期,勞動者的工作時間長達14乃至16個小時。後來因為工人運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工人的工作時間逐漸減少。

資本家認識到,如果工作時間過長,工資太少,工人辛辛苦苦生產出的東西沒有人來買,那經濟肯定是玩不轉的。



為了讓生產出的商品盡快賣出去,實現經濟循環,有些資本家率先采取了漲工資、降工時的做法,比如美國的亨利·福特。在福特制確立之後沒多久,美國在國家層面推行8小時工作制,讓打工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時間。

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不會對打工人的自由時間坐視不管。強硬的做法是無視勞動法,通過各種非法手段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相對聰明的做法則是調動工人的消費欲。



《活死人黎明

資本家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潤或者剩余價值,雖然減少工作時間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損失,但是賣出更多商品、加速生產進度,可以彌補損失,甚至可以帶來更多的利潤。所以資本家就要千方百計地引誘全社會的工人在自由時間內多多消費,從而讓機器轉得更快,也讓自己賺得更多。

廣告在當代經濟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原因就在於,資本家需要廣告來轟炸打工人,調動、甚至制造他們的消費欲,讓打工人通過眼花繚亂的差異化商品來打造獨一無二的個性。所以在文化層面,資本主義社會宣揚的是即時滿足的樂趣。

與此同時,我們的商品越來越不耐用,得經常更換,因為生產商采取了有計劃的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策略,讓商品更容易損壞,而且還沒有辦法維修。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燈泡:燈泡的使用壽命原本有2500小時,後來被人為縮短到1000小時。這樣就保證人們有更多的消費需求。現在的手機電池大都不可直接拆卸,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引導消費者在電池報廢的時候,直接更換手機。

當代消費主義文化強調即時滿足、欲望的放縱、不羈的個性,這和工業資本主義初期強調工人要禁欲、要守紀律、埋頭苦幹的社會風氣不一樣,但只是局限在工作之外的自由時間,一旦進入工作場所,打工人就要接受老板的管理,服從工作場所的紀律。

打工人依然要遵守嚴格的工作紀律,依然要勤勞、有幹勁。而且相較於工業革命初期的勞動者,當下的打工人,特別是第三產業的打工人,不光要擁有工作所需的一定知識和技能,還得培養工作場所需要的特定社會性格。

比如,面對領導、客戶時要有眼力見兒,對老板和公司要忠誠,認同公司的文化,表現出職場上的宜人性。哪怕是沒有穩定工作的打工人,也得習得這種工作品格。

相比於“消費自我”,哪怕打工人的工作變得不穩定了,打工人的“工作自我”在生產空間待的時間更長,受到的規訓和“管教”更多,受到工作的影響也更大。也就是說,當下打工人的自我或者說社會身份在更大的程度上被工作所塑造。

因此,消費主義只是當下社會的表象,生產主義才是本質。

雖然生產的形態發生了變化,第一和第二產業在就業上沒有那麼重要了,第三產業成了就業的增長點,消費活動更加五花八門,但是資本增殖和生產主義是資本主義那個不變的因素。資本增殖和生產主義需要打工人“更好的”工作自我。

從根本上說,社會通過生產得到組織,我們的自我或者說社會身份也主要通過工作得到塑造。雖然消費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我們的社會不能稱為消費社會,還是應該稱為工作社會。





《人生切割術》第二季

當然,打工人之所以擁抱消費主義,也不全是因為廣告的誘導和操縱,也因為打工人需要通過消費來安慰自己。很多打工人的工作強度和壓力都很大,也沒有辦法從這些工作中獲得意義感或成就感。

很多人會想,工作很艱辛,只能忍著,等不工作的時候在生活中對自己要好一點。而“對自己好”的主要途徑,就是消費。比如說,有些人會購買各種不太必要的東西來裝飾自己和自己的房子,有些人會花大價錢去購買奢侈品來犒勞自己。

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從“工作自我”切換到“消費自我”的時候,打工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感受到自己有做選擇的自由。

馬克思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說,工人運用人的機能也就是工作的時候,因為缺乏自由自主,所以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而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也就是吃、喝、生殖,還有居住、修飾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才覺得自己像個人。

除了自我安慰的目的,消費主義在很大程度上還來自於攀比心。一方面我們被遠處的廣告所引誘,另一方面,我們被“近處”的鄰居和同事刺激,總怕自己落在後面,怕新買的鞋子、衣服沒有品味,怕新買的車子夠不上檔次。

這種攀比心也會激發我們的不滿足感,想要通過購買和升級消費品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

這種消費主義當然是有問題的。消費給我們帶來的快感和自由是轉瞬即逝的。櫥窗和購物車裡的商品永遠是最美好的,一旦到了我們手裡,很快就會失去它的魅力,變得平平無奇。

消費主義造就的是永遠沒有辦法滿足的消費者,因為我們在內心深處認為,生活總是缺乏某些東西,有了這些東西,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美滿幸福。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總是找不到這些東西,總是在沒完沒了地尋找。

有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的消費主義價值觀過於強大,就會過度看重占有,很容易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德國哲學家阿多爾諾看來,現代社會存在著這樣一種行為規范,一方面要專心工作,不要分神或者胡鬧,這是雇傭勞動的規矩,也是必須被內化的法則;另一方面,休閒時間應該跟工作不一樣,這樣才能保障工作的效率。

工作是全情投入的,所以休閒的時候是精力渙散的,不能太耗費精力。在工作之外的自由時間裡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所謂的業余愛好。業余愛好主要通過消費性的“休閒產業”得到滿足,比如逛商場、逛購物網站、看電影、打游戲、觀看各種比賽和演唱會、出門旅游等等。

這就意味著,自由時間內的休閒活動基本都是消費活動。



《極度空間》

02.

自由時間的工作化

自由時間的消費化同時也會帶來自由時間的工作化。當我們不斷追求更多的消費品,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購買力。為了提高購買力,就會主動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更加努力地賺錢。

就這樣,很多人陷入了工作-消費的惡性循環:主動壓縮自己的自由時間,把一部分自由時間變成工作時間,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把剩下的自由時間轉變為消費活動的時間。

比如說,有些人可能遵循努力工作、盡情玩樂的原則,在自由時間通過高消費和強烈的娛樂刺激來補償工作時的付出,這是一種看起來非常充實的生活方式。



當然也有人缺少消費欲求,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對工作本身沒有什麼好感,但害怕跟不上工作進度,害怕被裁員。為此,他們不得不主動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或者在自由時間學習充電,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讓自己在職場更有競爭力。

學習充電就像通勤一樣,也是為了工作的目的而進行的,所以實際上也是從屬於工作的。

第二種情況是,有些人把工作當成重要寄托,主動把自由時間變成工作時間。他們在休息的時候思緒也很難停下來,忍不住想著工作。還有一些人會覺得休息的時候也不能懈怠,通過繼續學習來武裝自己的頭腦,變得更加優秀。

最後一種情況是,有些人對工作談不上熱愛,但也沒有培養什麼業余愛好,所以在自由時間裡閒不下來。對這些人來說,與其在自由時間裡消費花錢,或者無所事事,更為理性的做法是把盡可能多的自由時間轉變為工作時間,攢更多的錢。

自由時間被工作所殖民,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社會的必然現象。正如法國思想家安德烈·高茲所說,資本主義的經濟理性容不下真正的自由時間,只能容得下用於生產和消費的時間,因為只有生產和消費,才能為資本增殖帶來好處,給資本家帶來利潤。

對於努力工作、盡情玩樂的打工人,通過消費休閒活動讓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這就是勞動力的再生產。但是消費主義和休閒產業,讓勞動力的再生產服務於資本增殖的需要,讓打工人在消費和休閒上盡可能多地花費時間和金錢。

在阿多爾諾看來,消費活動看似自由,其實也是被資本增殖所引導的,是不自由的。近些年,消費休閒越來越像工作。




《監視資本主義》

就線下消費來說,很多超市都會讓顧客自己掃碼結賬,這其實是把收銀員的工作轉嫁給了消費者。就線上消費而言,打游戲要做每日任務,買菜軟件要簽到,這些跟釘釘打卡沒有多少區別。

除此之外,我們在社交媒體上休閒沖浪,會留下各種數據。平台資本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廣告投放、數據加工等活動,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也就是說,我們在網上休閒的同時,也在間接地為平台資本打工。

對於熱愛工作、學習充電的打工人,把自由時間變成工作時間,這種做法本身沒有問題。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工作和學習充電都應該適可而止,因為大腦需要休息,需要自由時間,長時間工作會帶來健康風險。

沒有業余愛好的打工人,更應該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學習怎麼樣使用自己的自由時間。

03.

操持閒暇:

探索真正的自由時間和自由活動

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提出“888工作制”,即“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個人時間”。在“888工作制”下,我們的時間被劃分為工作時間、睡眠時間和自己的時間。

在清醒的時間內,工作時間是屬於老板、受老板支配的時間,只有去掉家務勞動和日常瑣事的自由時間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到,我們的自由時間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資本家的時間。

一方面,自由時間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於消費活動,過剩的消費欲讓我們主動壓縮自由時間,延長工作時間;另一方面,因為各種原因,自由時間變成了工作時間和學習充電的時間。



在我看來,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現代社會工作和休閒的二分法。休閒時間成了一種相對次要的存在,因此可以被犧牲。自由時間變成了被工作和資本主導的時間,成了不自由的時間。

為了避免這樣的困境,有必要去了解古人的智慧,看看在古典時期的雅典,人們怎麼樣看待工作和休閒。

亞裡士多德認為,人有工作和休閒的必要,休閒是為了放松身心、恢復精力,然後再回到工作裡去。在這個意義上,亞裡士多德把我們的休閒活動稱為游嬉(paidia)。

游嬉的目的是更好地工作,為工作服務。在這個意義上,游嬉時間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但並不是真正自由的。



《人生切割術》第二季

但是亞裡士多德認為,除了游嬉或者休閒之外,還存在真正的自由時間和活動。這種真正的自由時間和活動叫做閒暇(schole)。這裡的閒暇既可以指真正的自由時間,也可以指真正的自由活動。

也就是說,現代人使用的是工作、休閒的二分法,而亞裡士多德使用的是工作、休閒、閒暇的三分法。

從亞裡士多德的目的論來看,現代人的休閒是為了工作,學習充電也是為了工作,所以人會陷入沒完沒了的工作-休閒或者工作-消費的惡性循環,缺乏真正的自由時間和自由活動。


但是在工作、休閒、閒暇的三分法裡,工作和休閒的目的是為了閒暇,是為了讓人們在合適的時機能夠停下來,然後去從事人們真正自願的、沒有任何外在功利目的的活動,也就是說,從事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動。

亞裡士多德會使用“操持閒暇”這個表達,為的是強調閒暇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典型的閒暇就是哲學沉思活動。

所謂哲學沉思不是學校裡所教授的哲學,因為這種哲學也難免淪為賺錢的工具。一旦成為賺錢的工具,成為功利性的活動,哲學沉思就變成了工作,也就不配稱為自由自主的活動。哲學沉思必然是非功利的,是個人在自由時間內完全出於求知的興趣而進行的活動。

認為只有哲學沉思活動才叫閒暇,這樣一種精英主義觀點可能適合很多讀書人的胃口,但是很顯然不適合大多數人。比起教條地堅持亞裡士多德閒暇的觀點,更應該適當擴大閒暇的范圍。

哲學沉思當然是一種閒暇,但是不應該成為唯一的閒暇,也不應該成為最高級的閒暇。很多腦力和體力勞動也可以成為閒暇活動,比如文藝創作和手工活動,甚至家務勞動。

只要我們在從事這些活動的時候,完全是自覺自願的,不是為了外在的實用目的,也沒有任何外在強制所帶來的緊張感。

比如說,不要在餓肚子的時候才想著做飯,趕緊填飽肚子,而是有充足的時間,來學習並鍛煉自己的廚藝,盡可能地做出一頓色香味俱全的晚飯。盡管把飯做好是首要目的,但可以享受做飯的過程,這時候做飯就是一種閒暇。

特別是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在工作之外,操持體力性質的閒暇,讓思想投入同時又對體力有所挑戰,這可以促進心理資源的恢復,得到更好的休息。

在操持閒暇的時候,被使用的時間真正屬於個人,這種時間與工作和休閒時間產生了質的差別,因為這個時候,閒暇不能用功利的目的和金錢的標准來衡量。

閒暇成了真正的自由時間,也是真正自主的時間,意味著我們對某段時間擁有真正的主權。這種對時間的主權就像對國土的主權一樣,是不容侵犯的。





《住宅區的兩人》

有些國家和地區因為宗教原因,禁止周日和某些節假日的商業活動。例如,以色列部分城市和地區禁止商店在猶太教安息日營業。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會給生活造成不便,不自覺代入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的角色。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既是消費者,也是打工人。商場、超市不開門,意味著打工人可以不用加班,所有人都必須休息,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這就是對時間的主權。

反觀我們的節假日,不論是傳統的節日如春節,還是現代的節日如勞動節,實際上都成了消費日,同時也成了打工人的工作日。某些消費日比如“雙十一”“雙十二”,因為網絡的發展、商家的推波助瀾,也變成了新興的節日。

真正的閒暇活動比如手工活動、文藝創作當然還有沉思活動,不是所謂的業余愛好。因為業余愛好意味著不能太認真,而閒暇可以很嚴肅,也需要我們全情投入。

閒暇讓我們活在當下,正如亞裡士多德所說,閒暇有其內在的愉悅、快樂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而沒有閒暇的人,無論是沉迷工作、休閒還是消費的人,永遠都是追求外在的目標,比如更多的金錢和快感,很難獲得當下的快樂和幸福。

當然,不論是手工活動還是沉思活動,如果我們想操持這種閒暇,首先得有一定的技能和修養。閒暇和學習、訓練緊密相關,即所謂的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主要也來自於亞裡士多德,它的原意是自由人的教育(eleutherios paideia, liberal education)。亞裡士多德說的自由人是擺脫勞動的貴族,這些人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音樂和哲學方面的訓練,這些訓練跟實用性的職業教育完全不一樣。

在當下中國,博雅教育也是一種精英教育,而且主要局限於哲學等高級文化的傳授。但是閒暇教育不必局限於高雅文化的傳授,手工技藝也可以成為閒暇教育的內容。打工人可以通過自學的方式,來培養自己閒暇的能力。

馬克思犀利地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終生不外是勞動力,因此他全部可供支配的時間,都被迫變成工作時間,也就是用於資本的增殖。為了扭轉這種趨勢,馬克思認為要爭取更多的自由時間,所以他非常重視限制工作日的運動,也支持當時的八小時工作制主張。

時間是自我發展的空間,只有把工作時間限定在一定范圍內,才能保證工人擁有足夠的自由時間,來培養閒暇的能力,從事真正的自由活動。



《我的事說來話長~2025春~》

尾聲.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雖然對成年人來說,健康的睡眠時長因人而異,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最佳睡眠時長基本都是在7-8小時這個區間,剩下的就是理論上的可支配時間。



不過,這種時間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工作時間,以及從屬於工作的休閒和學習充電時間,造成了我們閒暇能力和閒暇活動的萎縮。

從觀念層面來說,應該拋棄“時間就是金錢”的理念。一旦把這個理念內化,就會把自由時間排在工作時間之後,為了工作和消費的熱情讓渡自己的自由。沒有了自由時間,也就談不上自由。

通過閒暇的理念,我們認識到自由時間是不能被貨幣化的,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人性、作為人的能力,比如沒有功利心的社交能力、欣賞和創作藝術的能力、參與政治的能力、沉思的能力等等,都是通過自由時間得到發展的。

失去了這些能力,就會徹底淪為資本的工具,淪為奴隸。

所以在實踐層面,應該堅守8小時工作制,與此同時,在保障一定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爭取更少的工作時間,或者更加靈活的工作安排。

這也要求我們有更加健康的消費理念,不必盲目跟風,去追求所謂的時尚或者網紅產品。很多人已經在有意識地消費降級,在思考哪些商品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當然,社會的發展不平衡,很多人的生活水平遠達不到體面的標准,對這個群體來說,應該有一定的消費升級。不管怎麼樣,美好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質水平的支撐,比如舒適的衣服,營養均衡、幹淨衛生的食物,便捷的公共交通以及相對寬敞的住房等等。



《住宅區的兩人》

在當下的生產力條件下,這本來不應該是什麼大問題。我們的蛋糕已經做得很大了,而且有能力做得更大,關鍵在於怎麼樣分配蛋糕。

當所有的人都能享有一定的體面生活和充分的自由時間,閒暇的能力就更為重要。那個時候,我們的時間和工作觀念會發生革命性的轉變。我們固然要從事造福社會的活動,但是勤勞不再是一種毋庸置疑的美德。

正如凱恩斯所說:“我們將尊崇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夠教導我們如何分分秒秒都過得充實而美好,這些心情愉悅的人能夠從事物中獲得直接的樂趣,既不勞碌如牛馬,也不虛度歲月,逍遙如神仙中人。”

這些人就是真正掌握閒暇能力的人。當這個群體變得越來越大,人們的閒暇也會變得多種多樣,哪怕什麼都不做,也不會感到焦慮和無聊。

我們的時間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守時依然是一種美德,因為我們要尊重別人的時間;但是漫無目的地消磨時間,也會成為社會贊許的行為,因為這也是在操持閒暇。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