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南京照相館》原型:15歲的他冒死留下的照片,成了"京字第一號"證據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新京報記者 李照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劉軍


8月1日那天,應媒體邀請,62歲的吳建琦和家人走進電影院,去看《南京照相館》。

她對這部電影期待已久。觀影前,她刷遍了短視頻上的花絮。這是一個與父親吳旋有關的故事,更准確地說,電影的原型來源於羅瑾與吳旋經歷的一段真實歷史往事。


1937年,日軍攻入南京城,15歲的羅瑾在一家照相館做學徒。一天,日軍送來膠卷讓羅瑾沖洗。冰冷的顯影液裡,羅瑾目睹了一張張如鬼魅般的日軍暴行照片,出於義憤,他偷偷加洗了一套,並制作成相冊保存下來。

然而,這本相冊在不慎遺失後,被同齡人吳旋撿到。封面那個“恥”字,讓吳旋相信,相冊的主人和他一樣,是懷著國仇家恨的同胞。冒著生命危險,吳旋把相冊保存起來。

歷史的接力棒,就這樣在兩個恐懼卻又義無反顧的普通青年手中傳遞,羅瑾因相冊失蹤而被迫逃離南京,隱姓埋名;吳旋則揣著這個秘密,熬到了勝利那天:他遞交的這本相冊,作為“京字第一號”證據呈現在軍事法庭,將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送上刑場。

一本相冊,成為兩人命運的分野。戰後幾十年裡,羅瑾與吳旋都在尋找相冊的下落,直到一個偶然的契機,他們揭開謎團。

1995年6月9日,羅瑾與吳旋共同受邀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是兩人時隔半個多世紀的首次重逢,那一年,正好是抗戰勝利50周年。

“我叫吳連凱,你知道吧?”吳旋笑著向羅瑾打招呼。羅瑾愣了兩秒鍾,脫口喊出吳旋當年的綽號,“黑皮!”從少年到暮年,兩個年過古稀的老人,兩雙手緊緊握在一起。



▲ 1995年6月9日,吳旋(中)與羅瑾父子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廣場合影。受訪者供圖


━━━━━

秘密

吳建琦的手機裡,存著一張視頻截圖,是一個講述《南京照相館》原型的短視頻中出現的,父親吳旋青年時代的照片。


“我都不知道爸爸還有這張老照片”,吳建琦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南京照相館》熱映,有媒體邀請她去毗盧寺拍攝采訪,吳建琦重走父親當年生活過的地方,像是剝洋蔥一般,慢慢去感受父親沉默的另一面。

在她心中,父親吳旋是一個低調謹慎、沉得住氣的人,曾揣著一個秘密過了幾十年,即使是家人子女,也毫不知情。

吳建琦吐露,自己是在上世紀80年代才知道父親的“秘密”。某天,還在上學的侄子回家向長輩們說起學校組織參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見聞,提到了展館內一本日軍在南京燒殺劫掠的相冊,吳建琦說,當時父親只在一旁靜靜聽著,並未作聲。

沒過幾天,父親突然提議讓吳建琦陪他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在展館內,吳旋見到了那本巴掌大的泛黃相冊,它的封面手繪了一顆滴血的心臓,一把銳利的刺刀和一個觸目驚心的“恥”字。

“這不就是我當年藏的那本嗎?”吳旋情緒激動,手指顫抖著指向玻璃展櫃中的相冊。

吳建琦回憶,館長聞訊趕來,確認了父親的身份,“吳老,我們一直在找你啊。”原來,新中國成立後,吳旋將“吳連凱”的名字改為了“吳旋”,導致相關部門一直未能聯系上他。

那是吳建琦第一次聽說父親驚心動魄的往事。而那本相冊的制作者羅瑾,同樣守了這個秘密數十年。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