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AI短劇熱:成本幾百元月入300萬 90%人血本無歸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AI風口之下,一種新型短劇正在短視頻平台井噴式湧現:美男魚為人類生子、比熊犬化身王室公主、外賣員穿梭陰間送單……這些腦洞大開、畫面抽象獵奇的短劇,它們都有一個共性——AI制作。

在短劇持續火熱的背景下,AI工具的快速迭代為其開辟了全新賽道。與真人拍攝耗時耗力不同,AI短劇僅憑“一人一電腦”,幾小時內就能輕松打造從浩瀚宇宙到靈異世界的超現實畫面,制作門檻大幅降低。


然而,技術瓶頸也顯而易見。目前大部分AI短劇在畫質精細度、動作流暢性、角色表情等方面仍顯生硬,缺乏人類情感的細膩表達;劇情上也常出現邏輯斷裂、連貫性不足的問題。盡管如此,其獨特的吸引力依然讓入局者絡繹不絕。

多位從業者指出,AI短劇的核心優勢在於成本低、變現潛力大、市場空間廣闊。有人將其視為輕松掘金的“副業”,賺得第一桶金;有人則全身投入,成立工作室月入300萬。當然,亦有理性者持觀望態度,堅信高質量內容才是行業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AI的每一次進化都孕育著新機遇。我們和那些抓住機會吃到新時代紅利的人聊了聊,揭秘關於AI短劇的爆款機制、發展潛力,以及行業內早期入局者如何從中獲利的故事。

AI短劇的爆款密碼

流落在外的公主被王室尋回、重生在80年代的劇情,如今竟在寵物身上上演。

短劇《比熊殿下她權傾天下》講述了一只福利院長大的比熊犬重返“比熊國”成為公主並執掌大權的故事。劇中主角比熊犬“蘇糖糖”頭戴皇冠身著華服,在宮廷中與大臣斗智斗勇,演繹權謀大戲。

而在續作《重生80:我在供銷社當團寵》中,“蘇糖糖”公主重生到80年代,成為供銷社員工,憑借才智收獲事業與愛情。劇中所有場景均由AI生成。

寵物穿上華服演繹宮斗與年代劇,迅速俘獲了大量寵物愛好者。憑借這幾部AI萌寵短劇,賬號“LT小狗日記”全平台總播放量突破600萬,其系列短劇在小紅書平台單集點贊量均破萬。

賬號主理人辣糖,是合肥一家傳媒公司的新媒體運營。平面設計專業出身的她,早期接觸AI繪圖後便持續關注該領域。去年4月,她向公司提議運營“AI寵物賬號”。

初期內容以小狗走秀、吃瓜、變裝等AI短片為主,但辣糖很快遭遇創作瓶頸。“隨著AI內容創作者增多,普通短片已缺乏競爭力,必須轉型劇情化。”轉向AI短劇創作後,“LT小狗日記”的小紅書和抖音粉絲迅速破萬,公司隨即組建4人團隊:辣糖負責腳本,其他成員分工視頻制作與剪輯。

辣糖透露,制作一條1分鍾左右的AI短劇視頻大約耗時2小時。至於成本,她雖未透露具體數字,但強調“非常非常低”。

萌寵題材走紅的同時,懸疑、奇幻、科幻等充滿想象力的題材正主導AI短劇市場。末日生存、異世界修仙、東方詭事等設定層出不窮。

奇幻短劇《如意坊》便是代表之一。故事設定在一個可用任何擁有之物換取心願的奇幻之地,系列作品特效豐富、角色多樣、邏輯清晰。AI生成的精美畫面助力其獲得超3億播放量,創作者韋先生的全平台粉絲數也逼近80萬。

目前,AI短劇爆款主要有兩大生成路徑:一是精准捕捉市場熱點,融合獵奇、爽點與流行元素;二是深耕內容本身,從劇本到制作力求精雕細琢。《權利童話》屬於後者。

“媽媽,白雪公主為什麼那麼傻?老師教我們不能給陌生人開門,她卻開了三次。”兒子的疑問觸動了創作者小文,促使她反思經典童話,決心重塑一個顛覆傳統的白雪公主形象。



於是,AI短劇《權利童話》誕生。它徹底反轉了經典敘事:公主成了吸食人心的惡魔,而“惡毒”皇後則是奮起反抗的勇士。憑借前衛的劇情設定與流暢精致的畫面,該劇迅速收獲千萬級播放量與近400萬點贊,有網友驚歎:“以為是歐美新劇,竟是AI生成!”

爆款背後是遠超常規的投入。主創小文(編劇出身)與團隊耗時近4個月打磨此劇。自去年起,小文便通過參加AI短劇比賽學習工具應用,並融合自身編劇功底進行創作。技術與創新故事的雙重加持,最終讓《權利童話》在賽道中脫穎而出。

行業分析指出,此類幻想題材短劇的流行,關鍵在於創作者精准把握並放大了AI的優勢,有效規避了其當前短板。“AI擅長創造傳統拍攝難以實現的場景與特效”,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科幻、奇幻類劇集用AI制作不僅成本低廉,更能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這正是其核心競爭力。”

低成本掘金:從兼職副業到月入百萬工作室

辣糖憑借一年多連更三部AI萌寵短劇打造的“比熊IP”,吸引了眾多品牌合作,從寵物用品到日用洗護,廣告邀約不斷。同時,大量用戶私信求教AI短劇制作,促使她拓展了知識付費業務,開設教學課程。“月入沒有網傳的50萬那麼誇張,”辣糖坦言,“但穩定過萬沒問題。”


去年4月,韋先生和從事攝影行業的妻子關注到AI短劇的發展,開始自學AI工具。在學習過程中,韋先生了解到好萊塢演員和編劇因AI集體罷工的新聞,更堅定了他想要專注於AI短劇的決心。

韋先生堅持創作數月後,其賬號“AI造物者”月收入穩定在2-3萬元。去年8月,他與妻子果斷辭職,全身心投入AI短劇。其創作的數部短劇接連被影視公司以單部六位數的價格買斷版權。

業務規模迅速膨脹。“訂單根本做不過來,”韋先生回憶。夫妻檔隨即升級為線下工作室,招募熟悉AI技術的成員。目前,這支20人的團隊人均月薪過萬,每月穩定承接約十單業務,工作室整體月營收規模已達300萬元,且仍在擴張。

“去年的時候,AI甚至無法生成一個動態的龍爪,但是現在龍已經可以在天上任意飛翔”,在親歷技術的飛躍後,韋先生直言:“AI取代部分影視是大勢所趨”。

成本低是行業顯著特征。韋先生透露,制作一集AI短劇成本僅數百元,主要支出在工具訂閱(如Midjourney月費約215元、“即夢”月費約199元)和人力。另一位創作者時見鹿估算,工具年費約在3000-5000元之間。

低成本催生了多元變現模式。除制作短劇、廣告外,像韋先生、辣糖一樣開設AI課程成為重要收入來源。韋先生的課程吸引了超600名學員。其中一位學員創作的“美男魚孕育人類”題材短劇,雖因內容過於獵奇、反常規而被影視公司拒絕購買,卻在一個月內狂攬30萬粉絲,印證了此類內容的吸睛能力,也揭示了其商業轉化可能面臨的內容合規挑戰。

對於軟件工程師出身的時見鹿,入行初衷純粹是興趣驅動。“覺得有意思,想深入探索。”初期自學進度緩慢,他花費數千元在社交平台購買了AI課程——盡管這類課程常被詬病為“割韭菜”。

然而,投入很快得到回報。課程臨近結束時,一位傳統短劇制片人看中他在課程群分享的作品,主動提出合作試水AI短劇。雙方敲定劇本後,時見鹿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一部12集短劇,一個半月後交付,獲得3萬元報酬。


這“第一桶金”意義非凡。“沒有這部劇,我可能沒勇氣繼續下去。”時見鹿感慨道,“收入是動力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完成後的成就感和底氣。”這份認可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緊接著推出的《末日生存日記》系列播放量突破4000萬,商單隨之而來。短短四個月,通過參賽、接單、制作短劇等途徑,他累計獲得額外收入8萬元。

支撐時見鹿的,更多是熱愛。他曾為完成一集AI短劇熬夜至凌晨三點半,盡管次日仍需工作。“身體累,但心裡痛快,就想把它做完。”他深知AI短劇收入的不穩定性,“功利心太強,反而難以堅持。”

風口下的殘酷現實:90%新人退場

風口之下,淘金者蜂擁而至,但現實遠比“造富神話”更骨感。

《權利童話》創作者小文在評論區透露其家庭主婦身份後,意外收到大量同類背景女性的咨詢私信。其中一位的故事令她揪心:因丈夫出軌淨身出戶,帶著兩個孩子,希望通過學習AI短劇謀生。受“AI輕松賺錢”的網絡宣傳影響,這位母親已花費6000多元報名相關課程



“她可能付出了高昂的學習成本,卻未必能獲得預期的回報。”小文直言不諱。在她看來,大量新人被網絡渲染的“AI暴富”故事誤導,卻難以接觸到真實的行業生態。“當前AI短劇市場看似繁榮,實則充斥著泡沫與信息差。新人盲目入場,極易成為被收割的對象。”

這種“割韭菜”風險並非空穴來風。曾購買AI課程的時見鹿證實,他參加的課程主要教授技術操作,幾乎不涉及商業變現策略。

為了彌補短板,他不得不額外自學編導知識。更殘酷的是現實淘汰率——與時見鹿同期學習的近300人中,堅持創作至今的不足10%。“很多人滿懷熱情進來,發現門檻高、見效慢,自然就放棄了。”時見鹿道出高退出率的根源。

對於想要入行的新人,小文強調循序漸進:“AI短劇是綜合藝術,要求編劇、導演、技術等多維能力。新人若一上來就挑戰長劇集,極易因成果不佳而受挫。建議從幾十秒的AI短片起步,打好基礎再進階。”

時見鹿指出路徑差異:“AI短劇在技術應用上難度最高,且流量紅利只眷顧少數人。新手可嘗試門檻更低的AI廣告或參加AI創作比賽積累經驗。”

盡管韋先生對行業前景充滿信心,“只要觀眾愛看短劇,市場就永遠存在”,他也坦承個人創作者的局限:“沒有專業團隊分工(腳本、分鏡、剪輯)和穩定資金支持,單打獨斗很難產出精品——除非你在某一環節具備頂尖實力。”

技術迭代的“雙刃劍”效應日益凸顯。如“可靈”已迭代超30次、“即夢AI”半年更新20余次。頻繁升級雖帶來功能提升,卻也意味著技術棧的不穩定。

小文深受其苦:“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一次更新就可能讓之前的素材作廢,無數鏡頭需要推翻重做。對新人而言,這會導致沉沒成本遠超預期。”她理想中的工具狀態是“一個穩定平台完成全流程,無需頻繁適應新版本”,但坦言目前遠未達到。

面對蜂擁而至的商單,手握爆款的小文卻異常冷靜,甚至“拒單”。她拒絕為追求速度和低價而妥協質量:“制作低質、同質化的‘下沉’短劇或許能短期吸睛,但絕無長久生命力。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內容質量和創作投入。任何試圖壓縮這兩點的合作,都是對專業價值的否定。”

小文的堅守,點出了行業狂奔背後的核心拷問:當技術門檻降低、流量裹挾眾生,AI短劇最終能依靠什麼留住觀眾?是獵奇的特效、速成的爽點,還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故事與品質?這一切的答案只能是時間。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