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电影: 总导演于鹏谈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光影铭刻抗战史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剧照 百团大战胜利

澎湃新闻:也正因为这样,“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于鹏:没错,事实就是在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动摇。且不说1940年成立的汪伪国民政府这样的傀儡政权,重庆国民政府蒋介石方面也曾同日本人有过多次秘密谈判,意图媾和。之所以要拍这部电影,从我个人的初衷上,也是希望影片上映后可以廓清网络上一些错误的、片面的说法,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展示客观公允的历史真相。

中国正是有了无数个‘他们’,何惧长夜未央”

澎湃新闻:《山河为证》中有没有一些历史影像是首次披露?

于鹏:苏联的战地记者、着名的纪录电影先驱罗曼·卡尔曼,在1938年时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华报道抗战,用镜头记录下了武汉保卫战、重庆大轰炸等重大事件,特别的,他还去到陕甘宁边区采访了毛泽东。卡尔曼拍摄中国军民的抗战影像,在他返回苏联前只留下了一部分。今年,俄罗斯方面把他们留存的全部资料都提供了出来,捐赠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这边再通过总台提供的影像资料用在了电影里。这里面有很多,很难说某一个事件是首次披露,只能说很多的战场镜头是首次披露的。




罗曼·卡尔曼在战斗现场拍摄 这张图片来自网络

澎湃新闻:这些镜头里有没有哪个令你印象深刻?


于鹏:这太多了,比如当年一名女兵的笑容就很有冲击力。我觉得那个笑容太美了,是一种典型的少女羞涩的笑。可能是一场战斗之前,她在接受检阅时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在我看来却代表了中国军人对于抗战必胜的决心。你要知道很多历史资料里是不会拍到个人,普通一兵那么细节的一个特写,基本上都是战场群像,队伍的行进之类,很少会关注到个人的情感。

澎湃新闻:我个人印象深刻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寻找王家川”。这个故事中的“兄终弟及”让人泪目,旁白道:“中国正是有了无数个‘他们’,何惧长夜未央。”

于鹏:这个故事也是最早我们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份晋察冀边区当年刊印的《抗敌报》,上面有一则通讯《王家川没有死》,特别吸引我。背景是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359旅抵达河北平山县招兵。结果全县1700多名青壮年报名要求参军打鬼子,最后有1500多人编入新成立的718团,由于他们的籍贯都是平山县,这个团又被成为“平山团”。“平山团”在战史上屡建奇功,聂荣臻称赞平山团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子弟兵”这一称呼随后迅速传开,并逐渐成为人民军队的代名词。

1939年5月,上下细腰涧战斗后,“平山团”政治部办公室进来一位风尘仆仆的青年人,要求顶替王家川的缺额当兵。问他叫什么名字,哪个地方的人?青年只答道,“平山人,俺叫王家川!”但王家川是这场刚结束战斗中牺牲的战斗英雄,他怎么也叫这个名字呢?一番甄别之下,才知道青年名叫王三子,是王家川的弟弟,但他坚持要求用哥哥的名字报名参军。他说,“不仅俺叫王家川,俺与敌人打仗牺牲了,家里还有一个16岁的弟弟,他也叫王家川,俺村还有上百青年,他们都叫王家川,战死一个王家川,又站出一个王家川,王家川是牺牲不完的!”通过王氏兄弟的感人故事,可见“王家川”已经变成了当地的一个精神符号,鼓舞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前赴后继报名参军、支援前线。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73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