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記憶的煙硝:80年後兩岸歷史教育如何談二戰?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之際,中國官方重申“抗日與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史觀,台灣(专题)則上演一場“終戰”與“抗戰勝利”的用詞之爭。這些爭議不只停留在政治攻防,也擴及歷史教育。DW采訪兩岸的高中生和歷史教育工作者,探討戰爭記憶如何被形塑。




9月第一天,新學期開學不久,剛升上高二的伍六注意到同學充滿了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興奮:再過兩天,北京就要舉行九三閱兵儀式,她們學校已經安排好讓學生透過大螢幕,集體觀看閱兵。

“我們強調的就是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生活在中國東北,伍六從小熟悉官方的這套固定說詞,對於常常伴隨出現的愛國、反日民族主義,更是不陌生。她身邊老一輩的東北人傾向仇日,東北飯館甚至有道菜叫做“油炸小日本(专题)”。每年九一八,學生都要參加參訪活動,實地了解東三省曾經遭遇的侵略;她還聽過歷史老師在課堂上傳遞這樣的想法:“如果你在中國,你不記得日本人對中國做了什麼,那你就不配當中國人。”


去南京旅游的經驗,也曾讓伍六感受到強烈的仇日情緒。“(中國)國內很強調說我們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也確實是很正義,人家都打到你家了,你還不把他趕跑嗎?”

伍六告訴DW,她很努力改變偏見,試著理解“不是每個日本人都壞”,卻還是免不了對日本存在一定程度的仇恨。“我發現我改不透,因為到現在還是會有人源源不斷地給你輸入這些觀念。”


遠在海峽對岸的台灣,同樣經歷過日本殖民,但如今反日氛圍相較之下不那麼濃厚,傳承給新世代的戰爭記憶也更為紛雜。

台灣南部的高三生黃同學自幼對戰爭的歷史很感興趣,課內課外接觸了各種戰爭故事。課堂上,他學過中華民國的“八年抗戰”歷史,讀過台籍日本兵的故事,稍微聽說這個群體戰後面臨的尷尬處境。他也記得自己的阿公曾談起殖民時期躲空襲的經驗,“阿公說,當時飛機是從中國那邊飛過來的”。

二戰末期,中華民國與美國盟軍曾多次轟炸當時是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了解到這樣的史實之後,黃同學不再從“抗戰勝利”角度來看待台灣的復雜經驗,而是只理解為“二戰結束”。

台灣脫離日本殖民後,換成中華民國統治。黃同學向DW形容,戰爭下的台灣像是被迫卷入的“部件”,難以形成主體論述,更留下許多難題需要解答:“你會感覺,我們不是一家人嗎?我們(台灣人的)身份證上面不是都寫中華民國嗎?可是為什麼我們講的事情差這麼多?”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