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印度: 哪裡有印度家長,哪裡就有印度家長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自打上次我提到“印度家長”這個話題,後台的催更沒斷過,讓我盡快著手落實《印度家長屁事最多》和《狗都沒印度家長累》。


前情回顧一下:

事情是這樣的,送娃去密歇根報到的過程中,學校舉辦了好幾次大型活動,這種場合總會碰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家長。


那麼好戲來了。如果一個場合只有中國家長和印度家長,你可能只會覺得“我們有點不一樣”。但如果一個場合有超過20個國家的家長,那麼,哪個國家的家長最“那個”,非常直觀,一目了然。

印度人多的地方,再高冷的場合都能變成熱鬧,他們喜歡且擅長抱團,嘰嘰喳喳,當然,這本身不是大問題。

但如果有一天有人對你說“這個人很印度”,一聽就應該大概明白意思就是——事多,矯情,過度刷存在,宇宙中心。

那天的國際生歡迎會,是一個大場合,我前面三排零星地分布了不少印度人。

開場前,幾十個國家的家長和學生都安安靜靜坐著看視頻。這些印度家長開始了大型認親表演。一個介紹一個,再介紹另一個,感覺整個部落都來了,開啟了六度拓撲理論實驗。

他們追根溯源,你祖宗是誰,我是哪畢業的,聊得熱火朝天,看樣子打算原地成立一個【馬哈拉施特拉邦‌艾哈邁達巴德‌村安娜堡辦事處】。

社交沒問題啊,不分場合也沒啥,但主要他們之間的座位上還隔著若幹個來自瑞典的、新加坡的、坦桑尼亞的、墨西哥的、中國的......印度人不管這一套,誓要越過全世界的頭頂,完成握手擁抱。

其中一個印度爸爸,大手一揮 ,召喚來了他那個坐在劇場最後一排的好大兒。好大兒狂奔而來,只見他逐一握手、寒暄、自我介紹一番,搞得像是印度駐安娜堡辦事處領導過來接見新實習生似的。

我當場就跟我老公說:“你看看人家印度小孩,是又會社交又不用在乎場合更不用考慮別人,咱們的娃哪比得過啊?”


他說:“啊,我都沒注意,我光顧著看那位印度大姐在跟另一位印度大姐展示她那昂貴的袈裟了。”

我說那不叫袈裟,那叫紗麗。

他說那也差不多了,值得反思的是大家都是到西方取經的,為啥人家就能那麼秀?




更秀的是提問環節。

按說愛提問是一個好習慣,只不過印度家長的提問,大多只有兩種類型:

1.把早已白紙黑字說過很多遍的東西問一遍,反正自己就是不能看,非要問,因為不提問就沒有存在感;

2. 由於自己是宇宙中心,所以任何涉及到宇宙中心的問題都好意思問。

講到學校安保,有個印度家長問:“你們不是24小時能看到孩子,怎麼知道我的孩子是否24小時安全?”

潦草警犬在台上聽得都嚇尿了——早知道要我24小時監控並實時匯報安全狀態,我就不當這個警犬了。

有個印度家長問:“我要隨時打電話找你們,具體應該找誰?”

潦草警犬又嚇尿了——估計應該一對一給你安排個助理,不光24小時匯報你娃狀態,還能實時一對一為您服務。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