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世界末日: 阿富汗數千人遇難!"以為世界末日到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地面像要裂開一樣,房子在我眼前坍塌。那一刻,我以為世界末日到了。”午夜,阿富汗庫納爾省瓦迪爾村,拉蘇利家的土坯牆瞬間崩裂,厚重的屋頂隨之塌下,17名家人被埋,只剩他一人逃過劫難。


短短幾分鍾內,鄰居們的土坯房接連垮塌,村中哭喊聲此起彼伏。

當地時間8月31日23時47分,阿富汗東部發生6.0級地震,震中位於楠格哈爾省賈拉拉巴德東北約27公裡,震源深度8公裡。


阿富汗臨時政府統計,截至9月4日,地震已造成至少2205人死亡,3640人受傷,6782棟房屋被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包括庫納爾省的努爾加爾區和喬凱區、楠格哈爾省的德拉努爾區以及拉格曼省的多個區。這是近二十年來阿富汗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隨著救援工作的推進,死亡人數還會攀升。



9月1日,阿富汗庫納爾省努爾加爾,馬扎裡峽谷的一處震後廢墟。圖/新華

“這場地震留下的疑問直指阿富汗的脆弱現實:為何在很多國家只會造成中等破壞的6.0級地震,在這裡卻導致了數千人死亡?”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建築與災害風險管理副教授伊夫泰卡爾·艾哈邁德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僅用“自然災害”來形容此次阿富汗地震並不准確,真正的“社會災難”,多是因為自然災害與社會的脆弱性條件疊加所釀成。

“數十個村莊完全消失”

8月31日午夜,第一次震動發生後,阿卜杜勒·馬廷·薩哈克從睡夢中驚醒。緊接著,第二次震動發生,他立刻抓起手機,奪門而出。

地震發生時,作為世界衛生組織阿富汗緊急辦公室負責人,薩哈克當時身處距震中約50公裡的賈拉拉巴德家中。他與妻子沖出臥室,發現他們的八個孩子早已聚集在走廊裡。“我立刻想到了2023年的赫拉特地震。”這位年近五旬的阿富汗醫生表示,“我能預感到,這次的影響也將是毀滅性的。”

作為土生土長的賈拉拉巴德人,薩哈克深知這場災難對當地民眾意味著什麼。這裡的村莊分散,很多大家庭居住在偏遠難抵的地區。只需幾秒鍾,用泥土和松石壘砌的房屋就會崩塌,道路被廢墟吞沒,熟睡中的居民被活埋。

距離賈拉拉巴德約90公裡的庫納爾省,是本次地震傷亡最集中的地區。阿富汗紅新月會副會長哈菲茲·阿齊茲·拉赫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庫納爾省位於阿富汗東部偏遠山區,四面環山,震中遠離城市,復雜的地理條件極大增加了救援難度。

在峭壁林立的庫納爾省瓦迪爾村,幾乎沒有家庭幸免於難。地震過去數日,55歲的古爾·穆罕默德·拉蘇利在受傷後仍守在廢墟前,妻子、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五個年幼的孩子全部遇難。他的一位弟弟新婚僅三天,也與妻子雙雙葬身瓦礫之下。

據當地村民估計,仍有數百人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下。“每個人都沉浸在恐懼和悲傷之中。”一位幸存者說,“就像世界末日一樣。”





上圖:9月3日,阿富汗楠格哈爾省一處受損房屋的廢墟。圖/新華

下圖:9月3日,阿富汗庫納爾省努爾加爾,一名地震傷員在一所學校內的流動診所接受治療。圖/IC

庫納爾省災害管理局則對媒體表示,幸存的村莊也接連被摧毀,暴雨引發的山洪沖走了殘存的廢墟,當地已有“數十個村莊完全消失”。

當地醫院人滿為患,阿富汗臨時政府已派出直升機將傷員送往賈拉拉巴德救治,但民眾普遍認為救援速度遠遠不夠。

據測定,8月31日的主震後,當地還至少發生了六次余震。9月2日的5.2級余震引發進一步山體滑坡,嚴重阻塞道路,延緩救援;9月4日至5日間的五次余震,最高5.6級,又造成庫納爾省、楠格哈爾省和拉格曼省2人死亡、51人受傷,330棟房屋被毀。

阿富汗紅新月會副會長哈菲茲·阿齊茲·拉赫曼指出,本次地震已造成至少約2500人遇難,近5000人受傷。世界衛生組織9月6日發布的報告,則顯示死亡人數已近3000,傷者約4000人。另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最終死亡人數可能在1000至10000人之間,近89萬人遭受了強烈的地震沖擊。

拉蘇利如今唯一的願望,是讓家人得以安息。“我只求空中支援,幫我把這些遺體運到平地安葬。”他說。

更多的人則擔心,持續余震會引發新的山體滑坡。很多居民被迫逃離村莊,前往開闊地帶或河岸避難。“我們什麼也沒有,連個遮風擋雨的地方都沒有。”一位幸存者說,“山上的巨石隨時可能滾落,哪怕一場普通的雨,也可能帶來新的崩塌。”

“建築物會殺人”

“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副教授伊夫泰卡爾·艾哈邁德對《中國新聞周刊》強調。


阿富汗農村地區建造房屋,普遍使用當地易得的天然材料,如泥土、石頭和生木材等。絕大多數房屋,並不符合抗震工程設計、建築規范或專業標准。

通過調研,伊夫泰卡爾·艾哈邁德發現,當地一種常見的建築形式是“整體式”結構:將泥磚或石塊層層堆疊,泥漿接縫強度不足,且沒有任何加固構件;屋頂通常由厚重的泥土鋪設於粗糙的木框架上。這種建築無法抵御地震引起強烈左右搖晃的側向力,一旦瞬間倒塌,就會將室內居民壓於廢墟之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1年新西蘭基督城地震。那場6.3級地震震中距市區僅10公裡,震源深度僅5公裡,直接襲擊人口密集的城區,造成185人死亡,是新西蘭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相較於阿富汗此次地震數千人遇難,基督城地震傷亡較少關鍵在於抗震建築標准的普及。地震後,基督城在重建過程中更是全面引入鋼結構和現代抗震技術,使城市整體抗震能力進一步顯著提升。

新西蘭類似,阿富汗同樣位於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之一,即歐亞板塊與印度(专题)板塊的碰撞帶,並受阿拉伯板塊擠壓影響。自1990年以來,阿富汗已發生超過355次5級以上地震。數據顯示,地震是阿富汗最致命的自然災害,平均每年造成約560人死亡。

近三年,阿富汗發生兩次6級以上地震。2023年,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省發生了系列地震,造成約1300人身亡;2022年,阿富汗東部山區的地震,造成至少1000人遇難。

伊夫泰卡爾·艾哈邁德指出,與尼泊爾印度等周邊國家相比,阿富汗幾乎從未推廣過抗震建築設計,貧困與戰亂讓他們停留在“用泥築屋”的時代。此外,因為缺乏預警系統、救援設備不足、交通與信息阻塞,再加上國際援助的協調有限,“每一次地震都被‘放大’成更為慘烈的社會災難”。





9月4日,阿富汗庫納爾省努爾加爾,一名男子背著受傷的孩子。圖/新華


嚴峻的生存考驗

地震發生後,阿卜杜勒·馬廷·薩哈克與團隊乘裝甲車抵達庫納爾省努爾加爾區,途中很多道路被落石阻斷。在尚可通行的路段,成千上萬民眾徒步趕往災區支援,加劇了交通擁堵。這使得一些救援隊員只能步行五個小時,才能抵達受困村落。

阿富汗紅新月會副會長哈菲茲·阿齊茲·拉赫曼也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山谷中的一些道路因地面沉降與大規模山體滑坡已完全中斷,極大阻礙了救援進展,許多傷者無法得到及時救治。“政府雖已動用直升機將重傷員轉移至賈拉拉巴德——該市醫療條件相對完善,且非急症患者已被疏散以騰出資源,但救災效能仍十分有限。”

拉赫曼指出,阿富汗紅新月會目前工作重點已轉向安置流離失所的家庭,提供帳篷、糧食並搭建臨時住房。同時,道路疏通與遺體挖掘工作仍在持續。

事實上,地震發生前,阿富汗就已深陷多重危機。聯合國數據顯示,該國超過一半人口急需人道援助,其中約2290萬人依賴外部救濟,超過350萬5歲以下兒童嚴重營養不良。國際援助的大幅削減進一步讓醫療體系變得更加脆弱。美國暫停援助後,世界衛生組織在阿富汗運營的200多家醫療機構已關閉或停止服務,這些機構原本為約184萬人提供醫療保障。

資金匱乏也嚴重限制救援行動。據紅十字國際聯合會估計,約130萬人受地震影響。聯合國強調,這場地震“並非孤立的災難”,而是對一個已深陷糧食危機、幹旱和難民潮困境的國家的又一次重創。



上圖:9月5日,阿富汗庫納爾省努爾加爾,災民領取救援物資。圖/視覺中國

下圖:9月2日,阿富汗庫納爾省努爾加爾,當地民眾參加地震遇難者葬禮。圖/視覺中國

阿富汗紅新月會呼吁國際社會提供支持,期望各國政府及專業機構協助進行災情評估,推動援助工作。哈菲茲·阿齊茲·拉赫曼指出,當前預計需2500萬美元緊急人道資金。他也坦言,自2021年阿富汗政權更迭以來,國際制裁導致援助體系運轉艱難。雖然紅新月會大部分員工仍在崗服務,但預算大幅縮減,糧食援助規模從數萬戶銳減至幾千戶,醫療服務嚴重縮水,員工依靠最低薪資維持生計。

截至目前,聯合國已撥款1000萬美元緊急資金,英國追加100萬英鎊,澳大利亞、阿聯酋、韓國等承諾提供物資。然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傳統捐助國仍態度猶豫。近一周以來,美國務院僅通過社交媒體表示“慰問”,未承諾具體援助。

9月4日,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新聞發言人李明應詢表示,阿富汗發生強震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阿方請求,中國政府決定向阿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专题)地震救災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主要包括帳篷、毛毯、食品等災區急需物資。

9月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表示,首批物資已於9月7日空運抵達阿富汗喀布爾,其余批次援助物資將於近日陸續運抵。

地震發生一周後,庫納爾的廢墟上,幸存者們用簡陋的鐵鍬進行清理工作。他們清楚,救援行動艱難,而重建之路更是遙遙無期。幾十年來,阿富汗飽受戰爭之苦,政權多次更迭,國家長期陷入動蕩。自塔利班重掌政權以來,阿富汗更被國際社會廣泛孤立。

“我們好像是一個被拋棄和遺忘的國家。”拉蘇利表示。

阿富汗紅新月會副會長哈菲茲·阿齊茲·拉赫曼提醒,目前庫納爾地區天氣尚算溫暖,但冬季將在兩三個月內到來。這裡冬季嚴寒、降雨頻繁,山區常有洪水。安置難民的工作必須盡快完成,否則他們在即將到來的冬季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考驗。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副教授伊夫泰卡爾·艾哈邁德則指出,阿富汗需要國際社會的幫助,而且救援不能僅停留在一次性的賑災捐助,更應考慮幫助阿富汗逐步建立初步的抗震與災害管理體系。“如果沒有國際社會的長期支持,類似悲劇仍會一再重演。這不是一次孤立的自然災害,而是一個國家整體脆弱性的集中呈現。”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4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