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道光对18岁女王"致命误判" 种下大清百年屈辱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63岁的维多利亚女王,摄于1882年。(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从朝贡礼到平等国:两个世界的正面冲撞

如果说政治体制的误解是内在的盲点,那么外交体制则是外在的障碍。


鸦片战争的冲突,并非始于战火,而是源于两种截然不同世界观的正面冲撞。《搜狐网》历史专栏指出,清廷奉行数百年的朝贡礼制,将所有外国都视为藩属,所有外交往来皆以“觐见”、“奉书”等仪式进行。然而,英国人则坚持国与国的平等外交原则。早在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双方就因“是否叩头”的礼仪问题而僵持不下,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已知最早的女王照片,约1845年与长女维多利亚公主合影。(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当英军舰队兵临天津口外时,英方提出的第一项和平条件,便是“常驻使节入京”与“平等交往”。对清廷而言,这无疑是对“天朝上国”尊严的公开挑战,即使在军事上连连败退,也难以接受。

1842年,英军攻陷镇江,威胁直逼京师,道光皇帝最终被迫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惨败,更是一场在认知、体制与外交上的全面溃败。清朝的战败,不仅割地赔款,更彻底宣告了其天朝中心论思维的终结,为此后百年的屈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