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丝瓜汤"是什么梗?怎么就火上热搜了?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丝瓜老奶”也火了


随着“丝瓜汤文学”的发酵,网友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生活中那些难以言喻的窒息感、那些有口难辩的委屈,都能被这碗“加了蛋”的丝瓜汤所概括——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东亚家庭关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父母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包装成“爱”与“营养”,强行塞给孩子,而孩子一旦拒绝,就会被贴上“不领情”“不懂事”“白眼狼”的标签。

“丝瓜汤文学”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演变成一个万能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万事万物,皆可“丝瓜汤”。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关于“丝瓜汤”的二创。网友不仅贡献了自家各种版本的“丝瓜汤”故事,让人“走不出评论区”,还对“丝瓜汤”进行了各种恶搞和戏仿。



诗朗诵版丝瓜汤



连乌萨奇都下场凑热闹

这些二创也好,共创也罢,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宣泄,更是一种群体身份的确认——每一个分享“丝瓜汤”故事的人,都在告诉彼此:“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个体找到了组织,于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声浪。它让人们看到,这种令人窒息的、没有边界感的“爱”,并非个别家庭的特例,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

02

有一种咒语叫“我是为你好”


许多心理博主也出来分析“丝瓜汤”背后蕴含的心理机制。

有的认为“丝瓜汤”的本质是一种“无效关心”:



其实不只是无效关心的问题,“丝瓜汤”的核心,是控制。

在传统的东亚家庭观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并非完全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带有权力等级的“上对下”模式。父母作为家庭的权威,天然地认为自己有责任和权力去规划、指导甚至决定子女的人生轨迹。这种观念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他们希望子女少走弯路,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