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400年後,人類終於破解土星之謎(圖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自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看向土星,人類便被那神秘的“耳朵”所困惑。四百年過去,這顆行星的光環依然是太陽系最獨特的謎團。而如今,一項來自MIT的研究,或許終於讓謎底浮出宇宙的霧靄。


在夜空中,無論是憑肉眼還是強大的望遠鏡,土星總是最易識別的那一顆。那一圈圈光輝的環帶,讓它與任何行星都不同。最初伽利略誤以為那是附著在行星兩側的奇異“耳朵”,直到更清晰的鏡頭揭示:那是一套漂浮、分離、寬廣的環系。

隨著探測技術進步,人們在環間發現了縫隙、微衛星、碎片、塵埃與暗帶。這是一座動態的系統,幾乎像一部持續運行的天體機械劇場。


然而,地球附近的岩質行星、甚至柯伊伯帶天體,都沒有類似結構。木星、天王星、海王星也有環,卻暗淡、稀薄、不成氣候。只有土星的光環——厚實、明亮、由水冰組成——在宇宙黑暗中熠熠生輝。

但這份輝煌並不長久。觀測顯示,土星的光環正在蒸發、墜落、被吞噬。陽光中的紫外線、隕石撞擊產生的等離子雲、電離層的相互作用,讓“冰環雨”從兩極傾瀉而下。與此同時,內層的塵冰顆粒正不斷墜入赤道。

據“卡西尼號”探測器觀測,這些物質正以驚人的速度消逝。科學家據此推算——這些光環的誕生不過一億年前,而在未來的一億年中,它們也將幾乎消失殆盡。

問題是:它們從何而來?

長期以來,科學界提出過無數假設——冰凍的原始盤殘跡、被摧毀的彗星、被撕裂的衛星——但從未有一種理論能解釋全部現象。直到2022年,MIT的Jack Wisdom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構想:一場約發生在1.6億年前的災難,可能一次性解釋土星系統的所有異常。



在行星形成之初,氣體巨星如土星會由圍繞原恒星的原行星盤中誕生。它們聚集物質,形成厚厚的大氣與衛星系統。然而,土星與木星之間存在一系列耐人尋味的差異:前者的自轉軸傾角高達26.7度,而木星僅3度;土星的環系統質量可能是木星環的上億倍。更奇特的是,土星的一些衛星軌道明顯傾斜,尤其是Iapetus——它的軌道平面偏離土星赤道15度以上。

為什麼一個巨行星的自轉、環、衛星系統都如此“歪斜”?Wisdom的答案是:因為它曾經多了——也失去了一顆——衛星。


那顆衛星被命名為Chrysalis,它的體積可能與Iapetus相仿,繞土星公轉周期約45天。它存在於Titan(泰坦)與Iapetus之間,影響著整個系統的引力平衡。隨著時間推移,Titan的外遷和軌道共振不斷拉扯Chrysalis,使其軌道逐漸不穩定。

最終,這顆衛星被潮汐力撕裂。

它的碎片在土星引力中散開、盤旋、再聚集——化成了我們如今所見的冰環與內層衛星群。那場毀滅性的“碎月事件”,既解釋了光環的年輕、明亮與富含水冰的特性,也完美對應了土星軸傾、衛星傾角與軌道間隙等多個長久未解的謎題。

模擬結果顯示,這一過程不僅能再現目前的系統結構,還揭示了“毀滅”在宇宙演化中的必然性。土星的美麗,不是永恒,而是一場災後的光輝——一顆逝去衛星的遺骨,化為行星最華麗的飾帶。






從土衛八看土星

科學家還發現,土星的環正以“冰雨”的形式墜入大氣,每秒消耗掉數噸物質。照此速度,再過一億年,這道光環將與木星的一樣暗淡,甚至完全消失。人類恰好生活在它的“短暫盛放期”——這一幕,在宇宙時間尺度上,只是“宇宙的一眨眼”。

未來,科學家希望通過更精確的重力測量與新探測任務,驗證Chrysalis假說:它是否真的存在過,又是否真是那場引力舞蹈的犧牲品。

也許,等下一代探測器再次飛臨土星,我們就能拼合出那場災變的全部證據——在數億年的寂靜之後,復原一段行星的悲劇史詩。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