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不是吸煙 第一致癌因素正在逼近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每次和患者及家屬溝通,一提到致癌因素,幾乎所有人都會脫口而出“吸煙”。確實,煙草是肺癌、口腔癌等多種癌症的“元凶”,但你知道嗎?


還有一個致癌因素正悄然崛起,不僅影響人數越來越多,未來甚至可能超越吸煙,成為“第一致癌因素”。它不是污染,也不是遺傳,而是藏在我們身邊、常被當作“體型問題”的——肥胖。

一、肥胖早已不是“顏值問題”,而是被蓋章的“致癌風險”


很多人覺得“胖點只是不好看”,但在醫學上,肥胖早已不是簡單的體型問題。2013年,美國醫學會就正式將肥胖認定為一種疾病,而它與癌症的關聯,更是被大量研究實錘。

世界衛生組織曾明確指出,肥胖會增加13種癌症的發病風險,包括女性最關注的乳腺癌、子宮內膜癌,還有結腸癌、腎癌、膽囊癌等。更讓人警惕的是,有美國專家預測,未來肥胖可能超過吸煙,成為英美兩國的“第一大致癌因素”——這一趨勢在中國同樣明顯:隨著外賣、甜食的普及,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數量持續攀升,規模已不遜於吸煙人群,只是多數人還沒意識到它的危害。

二、肥胖如何“誘發”癌症?激素失衡是關鍵

可能有人會疑惑:胖和癌症之間,到底隔著什麼?以女性高發的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為例,背後的核心機制就是“激素失衡”。

對絕經後的女性來說,身體裡的雌激素主要來自脂肪組織——脂肪越多,雄烯二酮轉化為雌酮、雄激素轉化為雌二醇的量就越多,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超標。而過高的雌激素會持續刺激乳腺細胞和子宮內膜細胞,增加其異常增殖的風險,長期下來就可能誘發癌症。數據顯示,絕經後女性體重每增加10%,患乳腺癌的風險就上升1.5倍;體重超出正常范圍20公斤以上,子宮內膜癌風險更是直接飆升10倍。

除了激素問題,肥胖還會導致身體慢性炎症、胰島素抵抗,這些都會為癌細胞的生長提供“溫床”,相當於在體內埋下一顆“定時炸彈”。

三、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高危”?一張公式就能算

想知道自己是否面臨肥胖相關的致癌風險,不需要復雜檢查,用“身體質量指數(BMI)”就能快速判斷。計算公式很簡單: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


• BMI<18.5:低體重(需關注營養)

• 18.5≤BMI≤24.9:正常體重(健康范圍)

• 25≤BMI≤29.9:超重(需開始控制)

• BMI≥30:肥胖(高致癌風險,需幹預)


這裡要提醒大家,不是只有“BMI≥30”才需要注意——只要BMI超過24,就屬於“超重”,癌症風險已經開始上升。醫生更建議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的“偏低值”(比如BMI在20-22之間),這樣對健康更有利。



(示意圖)

四、遠離肥胖,記住“6字核心”

其實預防肥胖、降低致癌風險,不需要極端節食或高強度運動,關鍵在於做到“管住嘴、邁開腿”這6個字:

1. 管住嘴:減少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如油炸食品、奶茶、蛋糕),避免暴飲暴食;每天吃5種以上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幫助控制體重。

2. 邁開腿:避免久坐不動,每工作1-2小時起身活動15分鍾(比如走樓梯、拉伸);每天堅持30分鍾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每周累計不少於150分鍾——重點是“規律”,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7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