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解釋了為什麼要"反內卷"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具體來說,壟斷者和挑戰者對創新的態度都是復雜的。


壟斷者的創新動力在於手握利潤和資源,阻力在“壟斷者創新成功等於白費”,甚至有可能削弱自己的壟斷收益。

挑戰者創新動力在於一旦成功就可以一舉成名,收獲一個屬於自己的市場;但阻力在於,當競爭太激烈時候,就算自己成功了,成功後的收益期過短,自己很快會被新的挑戰者擠下去。




如圖所示:左邊是無法戰勝的壟斷者,右邊則是超級激烈的競爭。當競爭過少的時候,壟斷者很安全,因此也沒有必要投入太多來進行研發,創新比較慢;而競爭強度太大的時候,競爭者會覺得自己就算成功了也很快就會被別人超越,所以創新動機也不高。

最好的區間是在中間,也就是適度競爭的時候,此時,壟斷者有危機感,競爭者有希望感。

當競爭剛好激烈到讓現有企業擔憂、又不足以讓創新回報歸零時,企業反而會加大研發投入,希望逃離競爭,重新獲得領先。他們把這種機制稱為“逃離競爭效應”。

換句話說,恐懼與希望的平衡,才是創新的原動力。


這一點不僅僅宏觀上成立,其實微觀上也一樣的:如果一項工作特別難,我們可能沒什麼動力去做;如果一項工作特別容易,我們可能也沒什麼動力。只有落在中間的時候,有挑戰又有希望的時候,我們就更有動力去做它。

這套理論後來被廣泛應用到專利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反壟斷政策、教育投資等領域的研究中。甚至如今我們討論AI監管、平台治理、產業集群的政策問題,幾乎都能在“阿吉翁-豪伊特模型”中找到邏輯雛形。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覺得諾獎獲得者的年齡偏大,批評說經濟學獎是養老獎,其實是有點冤枉了。像阿吉翁和豪伊特,令他們今年得獎的工作,在1992年就已經有了。經濟與現實高度相關,往往需要經歷長時間的檢驗,包括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理解、認可和執行,才能愈發地認定其價值。




反壟斷,也要反內卷

和那些專注於書齋的理論大師不同,阿吉翁並不是一位只待在模型裡的經濟學家。他很入世,對於政府應該如何塑造創新這個問題,他的答案簡單而深刻:

“政府不能創造增長,但能創造適合增長的制度環境。”

在他的著作《創造性破壞的力量》中,他提出政府的任務不是替代市場,而是維持創新的張力。即讓現實落在倒U型的高點:反壟斷不是為了消滅大公司,而是確保它們永遠有競爭者;補貼的意義也不是單純的撒錢搞創新,而是讓創新風險在社會層面得到合理分擔。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