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藏馬熊群垃圾場覓食,"什麼都往嘴裡送"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即便被犬吠和強光包圍,趴在垃圾堆上的藏馬熊也不會輕易抬頭。


那股混合著酸、甜、辣和壞雞蛋味的腐臭,不斷刺激著這種以嗅覺靈敏著稱的動物。它的雙掌向下刨挖,一次次把嘴探進更深處,直到找出氣味最濃的東西,囫圇吞掉。

在青海玉樹的部分垃圾填埋場裡,這樣的場景每晚都在上演。這些垃圾場大多建在離城鎮數公裡外的高地上,每天的填埋量達到數十噸。因為人少、量大,夜間的垃圾場變成了熊的餐廳。最多的時候,數十位“食客”摩肩接踵地用餐。


不少人為一睹盛況,專程趕來參觀。在距離不到50米的地方,人們順著車燈與手電的光線,第一次發現,原來熊“無論抓到什麼都敢往嘴裡送”,一次性飯盒、塑料袋,甚至油桶。

玉樹州治多縣牧民才仁也是在那時第一次與熊對視。那雙反光的眼睛看不出神采,像“電影裡的喪屍”,也像“偷東西被抓現行的老鼠”。他無法相信,這就是奶奶口中“象征著吉祥的動物”。

與漆黑惡臭的垃圾場相比,幾公裡外的縣城正散發出迷人的霓虹燈光。縣城中心的上空,被四星級酒店、連鎖飲品店和“朗瑪廳”(酒吧)等上千家商鋪的招牌點亮,外賣員在大街小巷穿梭,24小時快遞櫃前,還不時有人前來取件。

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過去一半,在這個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偏遠縣城中,便捷的生活和豐饒的物質終於變得唾手可得。也正是在這前後,熊開始出現在垃圾場裡覓食。

垃圾“指數級”的增長,是這種奇觀的主要成因之一,這是牧民和學者的共識。

作為高原最大的捕食者,當熊越來越依賴人類食物和垃圾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人類面前:在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青藏高原,一個食物鏈上層物種的改變,會給生態系統帶來何種影響?



▲9月21日21時許,多頭藏馬熊進入治多縣生活垃圾填埋場覓食。新京報記者 叢之翔 攝

夜幕下的垃圾場


天快要黑了。

治多縣城附近的山腳下,小山似的垃圾堆旁,立著幾頭犛牛,一會兒嗅嗅散落的殘羹剩飯,一會兒舔舔嘴唇。吃飽的流浪狗趴在一旁打哈欠,有的在山間追逐打鬧。

不遠處,幾輛越野車拐進顛簸的石子路,沖上山坡,一頭扎在垃圾填埋坑前。人們下車,揮手、大喊,驅趕著這些誤入的犛牛。

等天黑得只能看見遠山的輪廓與星星時,垃圾場陷入一片死寂。


突然,遠處山上響起一片密集的狂吠,在黑暗中緩緩逼近。與之相伴的,是重物不斷砸向地面的“咚——咚——咚——”和尖銳物劃過砂石的聲響。

一個黑影在垃圾堆前漸漸清晰起來。周圍幾只半米高的藏獒嗥個不停,身形卻還趕不上黑影的一半。在夜空的襯托下,那雙耳朵比照片上看起來更大。因為過於強壯,它的肩膀像駝峰般凸起,那是常年在草原刨洞覓食的自然進化結果。

照片登在一塊藍底白字的警示牌上——一張神色茫然的肖像照——它有兩只圓潤的黑耳朵、空洞的小眼睛和狗一般尖長的嘴筒。牌子豎在215國道邊,從治多縣城出發,行駛約五公裡就能看到。

“填埋場非游樂場,防熊警惕不能忘,內有藏馬熊出沒!”上面寫著。

藏馬熊的學名叫西藏棕熊,它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食肉動物,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警示牌不遠處,就是海拔接近5000米的治多縣生活垃圾填埋場。它坐落在縣城西邊的一座山包上,正在使用的二期填埋坑靠近山頂,面積相當於兩個足球場。

站在坑旁,能看清四周山體上斑駁的雪頂。遠眺,是海浪般綿延不絕的群峰。翼展快3米的禿鷲不時從頭頂劃過,飛入雲霧中。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