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藏马熊群垃圾场觅食,"什么都往嘴里送"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但对藏马熊而言,它更多依靠灵敏的鼻子辨识这里。垃圾场上空,总飘着一股复合的“香气”,不断引诱它们前来觅食。


晚上8点左右,车灯亮起,正把半个脑袋埋进土里嗅探的熊停住,扭头朝光源望了望,抖抖脖颈上那圈宽厚的白毛后,继续埋头嗅起来。不一会儿,又来了两只。因为太重,它俩一踩上垃圾堆便陷下去,爬得踉踉跄跄。

其中一只翻出了个色拉油桶,坐在地上,用腿箍住,双掌夹住桶口,把嘴使劲往里塞。瓶口太小,只能伸舌头进去舔舐,边舔边转桶。


另外那只刨出一团沾满红油的包装膜,用前掌按在地上,贪婪地撕咬。白色的塑料膜被抻成长条,在它嘴里反复咀嚼,像拉丝的芝士。

最小的那只运气不错,咬开的塑料袋里掉出几张橘皮,被它两口吞进肚里。

半小时内,超过十头熊陆续光顾。其中还有一头母熊,带着两头幼崽。熊们各守一堆垃圾,扒拉开覆盖的沙土,翻出装满垃圾的袋子和纸箱,一一弄烂,把东西全都倒出来。随后,它们趴下身子又闻又舔,圆滚的肚皮在地上蹭来蹭去。

“早就见怪不怪了。”不少本地人曾在近些年,不止一次看到超过20只藏马熊集体来此觅食,“头挨着头,一堆一堆地吃垃圾。”

这个建成超过十年、全县唯一的垃圾填埋场,近年因为每晚造访的熊群,成了“比动物园还刺激”的观熊景点。和本地司机一提看熊,不少人会直接导航去垃圾场。即便未曾亲临,人们也曾在网上刷到别人拍摄的现场视频。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不止一次听到过老师警告,“垃圾场有熊出没。”

一名长期观察三江源地区生态的研究者对此感到担忧:“如果放任熊在垃圾场觅食,熊会改变,有可能导致它们逐渐丧失野外捕食的能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冬眠。”

作为常年在三江源地区观察人熊冲突的学者,这10年来,他几乎在玉树各县的垃圾场里,都见到过熊觅食。过去,熊见到人或车时会立即躲远,现在则视若无睹。“它们似乎习惯了被人观看”。


给熊装上定位颈圈,是研究的关键一环。他通过定位记录发现,熊与人类的活动范围重合度越来越高,一些甚至完全重叠。

城镇化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不断扩大生活区域,难免会侵占动物的领地。”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牧民从游牧变为半游牧,甚至定居。县城不断扩张,人口快速增加,垃圾随之增多。

“与十多年前相比,治多县城扩大了不止五倍。”他回忆。曾经,各县的垃圾会集中送往玉树市或西宁市的垃圾场处理,但因为垃圾越来越多,运输成本高昂,县城便建起了垃圾场。




▲9月17日16时许,治多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二号填埋上,流浪狗、秃鹫和乌鸦在此觅食。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牧场与县城

搬来县城十几年后,才仁已无法习惯住在牧区。

尽管老家是距县城最近的牧场之一,相隔不到10公里。但牧场没有香辣可口的川菜、半小时到家的外卖,更没有夜夜笙歌的“朗玛厅”。要不是这两年冬窝子(冬季牧场上的房屋)装了信号放大器,能上网刷手机,他不会在牧场过夜。

他今年23岁,是家里的小儿子,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全家十多口人。从前,一家人挤一间帐篷,随季节变化在冬夏牧场间迁徙。如今,家人几乎都搬进了县城,只有大姐夫还住在牧场的冬窝子里。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23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